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文献法 | 第18页 |
1.4.2 比较法 | 第18-19页 |
1.4.3 因素分析法 | 第19页 |
1.4.4 案例研究法 | 第19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1.5.1 卓越教师 | 第19-20页 |
1.5.2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 | 第20-21页 |
1.5.3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价 | 第21-22页 |
2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实施背景与现状 | 第22-33页 |
2.1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实施背景 | 第22-30页 |
2.1.1 国际竞争的需求 | 第22-24页 |
2.1.2 新自由主义市场化的压力 | 第24-25页 |
2.1.3 社会专业力量的推动 | 第25-28页 |
2.1.4 高等院校的自我发展动机 | 第28-30页 |
2.2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实施现状 | 第30-33页 |
2.2.1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实施形式 | 第30页 |
2.2.2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实施范围 | 第30-33页 |
3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 | 第33-65页 |
3.1 政府实施的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 | 第33-42页 |
3.1.1 联邦政府实施的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价 | 第33-37页 |
3.1.1.1 制定政策 | 第33-35页 |
3.1.1.2 设定标准 | 第35-37页 |
3.1.2 州政府实施的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价 | 第37-42页 |
3.1.2.1 细化政策 | 第38-39页 |
3.1.2.2 实施管理 | 第39-42页 |
3.2 高等院校实施的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 | 第42-53页 |
3.2.1 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过程评价 | 第42-49页 |
3.2.1.1 师范生的入学选拔 | 第42-43页 |
3.2.1.2 师范生的专业学习评价 | 第43-48页 |
3.2.1.3 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自我评估 | 第48-49页 |
3.2.2 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结果评价 | 第49-53页 |
3.2.2.1 教师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 第50页 |
3.2.2.2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留任率 | 第50-51页 |
3.2.2.3 毕业生和用人学校的满意度调查 | 第51-52页 |
3.2.2.4 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影响 | 第52-53页 |
3.3 社会专业机构实施的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 | 第53-65页 |
3.3.1 专业认证:以教师培养认证委员会(CAEP)为例 | 第53-58页 |
3.3.1.1 教师培养认证委员会简介 | 第53-54页 |
3.3.1.2 认证标准体系 | 第54-55页 |
3.3.1.3 认证的具体实施 | 第55-57页 |
3.3.1.4 认证特点分析 | 第57-58页 |
3.3.2 专业排名:以全美教师质量委员会(NCTQ)为例 | 第58-65页 |
3.3.2.1 全美教师质量委员会简介 | 第58-59页 |
3.3.2.2 评价标准 | 第59-61页 |
3.3.2.3 评价的具体实施 | 第61-62页 |
3.3.2.4 评价特点分析 | 第62-65页 |
4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价的特点分析和启示 | 第65-74页 |
4.1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价的特点分析 | 第65-70页 |
4.1.1 优点分析 | 第65-68页 |
4.1.1.1 质量评价主体多元,主体间责任明晰 | 第65-66页 |
4.1.1.2 质量评价标准设定全面 | 第66-67页 |
4.1.1.3 重视各方协同合作评价 | 第67-68页 |
4.1.2 存在的问题 | 第68-70页 |
4.1.2.1 质量评价中数据处理偏向量化,难以保证评价效度 | 第68-69页 |
4.1.2.2 质量评价主体对数据要求不一,难以统一数据类型 | 第69页 |
4.1.2.3 各州实施的质量评价水平不一,不利于全美统一对比 | 第69-70页 |
4.2 对我国的启示 | 第70-74页 |
4.2.1 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策保障 | 第70-71页 |
4.2.2 设置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增强评价的科学性 | 第71页 |
4.2.3 完善社会评价机制,确保社会多方参与评价 | 第71-72页 |
4.2.4 有效处理好评价机制的层次问题,提高评价效率 | 第72-74页 |
结束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