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中国外交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中国和平发展背景下的国际话语权构建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11页
绪论第11-19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框架第16-17页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7-19页
第一章 国际话语权的概念分析与理论来源第19-59页
    第一节 国际话语权的概念界定第19-31页
        一、话语与话语研究第19-21页
        二、指向权力的话语权概念第21-24页
        三、国际话语权的内涵界定第24-27页
        四、国际话语权与相近概念的辨析第27-31页
    第二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理论依据第31-47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国际关系思想和话语学说第31-39页
        二、毛泽东的国际战略理论第39-41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理论第41-45页
        四、习近平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战略新思想第45-47页
    第三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相关理论借鉴第47-59页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第48-52页
        二、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第52-55页
        三、国际传播学理论第55-59页
第二章 中国和平发展背景下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重要意义第59-77页
    第一节 和平发展的外部挑战亟待话语权构建第59-65页
        一、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内容第59-61页
        二、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关系复杂调整第61-63页
        三、政治多极化下意识形态斗争依旧激烈第63-64页
        四、区域集团化下周边安全形势日趋紧张第64-65页
    第二节 社会主义事业的兴盛巩固需要话语权构建第65-71页
        一、19世纪国际工人运动兴起与话语权第65-67页
        二、20世纪初俄共(布)党的两条话语战线第67-68页
        三、二战以来社会主义阵营内外的话语之争第68-71页
    第三节 竞争崛起产生的分歧管控依赖话语权构建第71-77页
        一、改变中国国际舆论地位的有效手段第71-73页
        二、捍卫中国国家利益拓展的合理途径第73-75页
        三、对倡导世界和平与实现民族复兴的积极诠释第75-77页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历史进程第77-102页
    第一节 基于共产国际关系的中共早期话语权实践第77-78页
    第二节 毛泽东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实践及启示第78-87页
        一、抗日时期国际统一战线中的话语权探索第78-82页
        二、建国后毛泽东主动定位国际话语的尝试第82-85页
        三、毛泽东国际话语实践的几点启示第85-87页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实践及启示第87-94页
        一、邓小平维护独立自主的实践第87-89页
        二、邓小平塑造国际合作形象的实践第89-93页
        三、邓小平国际话语实践的几点启示第93-94页
    第四节 后冷战时代中共领导人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历史进程第94-102页
        一、江泽民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实践及启示第94-97页
        二、胡锦涛构建国际话语权的机遇与挑战第97-99页
        三、习近平开创国际话语权构建的新起点第99-102页
第四章 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现实态势与主要任务第102-146页
    第一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五大领域构成第102-124页
        一、国际政治话语权态势第102-107页
        二、国际经济话语权态势第107-111页
        三、国际文化话语权态势第111-116页
        四、国际生态话语权态势第116-120页
        五、国际军事话语权态势第120-124页
    第二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扩展任务第124-134页
        一、话语权要呈现量变到质变的特征第124-129页
        二、话语权要突破既有层次实现递进第129-134页
    第三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转化任务第134-146页
        一、话语权要分清不同场景灵活变换第134-137页
        二、话语权要克制和平衡正反作用力第137-141页
        三、话语权要实现制度与规则的内外化第141-146页
第五章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要素结构及薄弱环节第146-191页
    第一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双元结构分析第146-157页
        一、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静态结构第147-150页
        二、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动态结构第150-153页
        三、从习近平外交演讲看如何实现静态与动态结构的转换第153-157页
    第二节 从话语权的基础构建看形象认知较为单一第157-171页
        一、2007年对于文化中国形象认知的调研分析第158-163页
        二、2013年对于中国人形象认知的调研分析第163-170页
        三、对于两份调研报告的比较总结第170-171页
    第三节 从话语权的战术构建看议题生产相对匮乏第171-179页
        一、中国外宣议程与西方关注议题的异同比较第171-175页
        二、中国话语议题生产的外在劣势第175-179页
    第四节 从话语权的战略构建看组织建设有所不足第179-191页
        一、中国政府组织的国际参与能力偏低第179-181页
        二、中国媒介组织的国际报道思维仍旧第181-184页
        三、中国企业组织的国际制度应变较慢第184-189页
        四、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合作程度浅第189-191页
第六章 完善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原则与路径第191-223页
    第一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应遵守的原则第191-200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第191-193页
        二、充分阐述“中国梦”的原则第193-196页
        三、勇于担当负责任大国的原则第196-198页
        四、秉承“韬光养晦”方针的原则第198-200页
    第二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应强化的机制路径第200-208页
        一、形成大国对话与博弈的常态机制第201-203页
        二、开辟制度创新与安排的供给机制第203-205页
        三、推动多层次与宽领域的合作机制第205-208页
    第三节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应采取的措施路径第208-223页
        一、深化地缘政治下的“一带一路”战略第208-211页
        二、塑造广泛认同的价值理念第211-215页
        三、重视话语权内容的相关人才和智库培育第215-217页
        四、促进民间公共外交的合理对接第217-219页
        五、加强中国国际传播平台建设第219-223页
结论第223-225页
参考文献第225-235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235-237页
致谢第237-239页
个人简历第239-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演化博弈的“农超对接”供应链稳定性与协调研究
下一篇:高中化学课程一致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