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亚铁强化去除水中磷酸盐的作用机制与效能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32页
    1.1 课题背景第17页
    1.2 磷酸盐来源及危害第17-19页
        1.2.1 磷酸盐的来源第17-18页
        1.2.2 磷酸盐的危害第18-19页
    1.3 磷酸盐去除方法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1 物理法除磷第19页
        1.3.2 生物法除磷第19-20页
        1.3.3 化学法除磷第20页
    1.4 化学除磷药剂应用现状第20-22页
    1.5 Fe(II)除磷技术的发展第22-25页
        1.5.1 Fe(II)除磷理论研究进展第22-23页
        1.5.2 Fe(II)除磷技术应用进展第23-25页
    1.6 氧化Fe(II)除磷理论研究现状第25-30页
        1.6.1 相关反应理论第25-29页
        1.6.2 现有研究存在不足第29-30页
    1.7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第30-32页
        1.7.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0页
        1.7.2 主要研究内容第30-31页
        1.7.3 研究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2-40页
    2.1 试验材料第32-33页
        2.1.1 试验药剂第32页
        2.1.2 试验用水第32-33页
    2.2 试验装置及方法第33-36页
        2.2.1 Fe(II)氧化过程对除磷的影响第33-34页
        2.2.2 基于不同氧化剂的同步氧化Fe(II)除磷效能试验第34页
        2.2.3 Cu(II)强化Fe(II)/DO除磷过程试验第34-35页
        2.2.4 缺氧活性污泥强化Fe(II)/NO_3~-除磷静态试验第35页
        2.2.5 缺氧活性污泥强化Fe(II)/NO_3~-除磷动态试验第35页
        2.2.6 缺氧活性污泥强化Fe(II)/NO_3~-除磷连续动态试验第35-36页
    2.3 检测方法第36-40页
        2.3.1 重金属离子第36-37页
        2.3.2 扫描电镜和能谱(SEM-EDS)第37页
        2.3.3 X射线衍射(XRD)第37页
        2.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37页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37页
        2.3.6 粒径分布第37页
        2.3.7 胞外聚合物(EPS)第37-38页
        2.3.8 污泥比阻(SRF)第38页
        2.3.9 滤饼含水率第38页
        2.3.10 其他常规指标检测方法第38-40页
第3章 Fe(II)氧化过程对除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40-60页
    3.1 Fe(II)氧化过程对除磷效能的影响第40-47页
        3.1.1 Fe(II)氧化对除磷效能的影响第40-42页
        3.1.2 Fe(II)氧化顺序对除磷效能的影响第42-44页
        3.1.3 Fe(II)氧化速率对除磷效能的影响第44-47页
    3.2 同步氧化Fe(II)除磷动力学分析第47-49页
    3.3 同步氧化Fe(II)除磷产物分析第49-53页
        3.3.1 产物晶体结构分析第49-51页
        3.3.2 产物表面形貌与表面元素分析第51-52页
        3.3.3 产物粒径分布分析第52-53页
    3.4 同步氧化Fe(II)除磷路径分析第53-56页
        3.4.1 单独Fe(II)对磷的去除第54页
        3.4.2 Fe(II)同步氧化及其诱导的吸附除磷第54-55页
        3.4.3 Fe(II)同步氧化及其诱导的沉淀除磷第55-56页
    3.5 新生Fe(III)除磷机制假说第56-58页
    3.6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4章 基于不同氧化剂的同步氧化Fe(II)除磷效能第60-69页
    4.1 H_2O_2氧化Fe(II)除磷第60-62页
    4.2 DO氧化Fe(II)除磷第62-63页
    4.3 NO_3-氧化Fe(II)除磷第63-65页
    4.4 不同氧化剂的Fe(II)除磷效能对比第65-66页
    4.5 不同氧化剂的Fe(II)除磷强化方式第66-67页
    4.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5章 Cu(II)对Fe(II)/DO协同除磷工艺的强化第69-95页
    5.1 金属离子催化Fe(II)/DO强化除磷的效能第69-74页
        5.1.1 金属离子催化效能对比第69-73页
        5.1.2 Cu(II)的催化除磷效能第73-74页
    5.2 Cu(II)催化Fe(II)/DO强化除磷的作用机制探讨第74-75页
    5.3 反应条件的优化控制第75-80页
        5.3.1 铁磷摩尔比的影响第76-77页
        5.3.2 Cu(II)浓度的影响第77-79页
        5.3.3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79-80页
    5.4 Cu(II)强化Fe(II)/DO除磷的产物分析第80-84页
        5.4.1 产物晶体结构分析第81页
        5.4.2 产物表面形貌与表面元素分析第81-82页
        5.4.3 产物特征基团分析第82-83页
        5.4.4 产物粒径分布第83-84页
    5.5 Cu(II)强化Fe(II)/DO除磷的路径分析第84-90页
        5.5.1 磷酸盐去除路径第85-88页
        5.5.2 Cu(II)去除路径第88-90页
    5.6 Fe(II)/DO对含Cu(II)电子废水中磷酸盐的强化去除第90-94页
        5.6.1 磷酸盐去除效能第90-92页
        5.6.2 Cu(II)去除效能第92-94页
    5.7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6章 缺氧活性污泥对Fe(II)/NO_3~-协同除磷工艺的强化第95-127页
    6.1 缺氧活性污泥诱导Fe(II)/NO_3~-强化除磷的效能第95-98页
        6.1.1 污水中磷酸盐的变化第96-97页
        6.1.2 污水中硝酸盐的变化第97-98页
    6.2 缺氧活性污泥诱导Fe(II)/NO_3~-强化除磷的作用机制探讨第98-101页
    6.3 Fe(II)/NO_3-及Fe(III)/NO_3~-强化除磷体系的对比第101-109页
        6.3.1 污染物去除效果第101-104页
        6.3.2 缺氧活性污泥特性第104-109页
    6.4 缺氧活性污泥强化Fe(II)/NO_3~-除磷过程的优化控制第109-120页
        6.4.1 污染物去除效果第110-117页
        6.4.2 缺氧活性污泥特性第117-120页
    6.5 缺氧活性污泥强化Fe(II)/NO_3~-除磷过程的路径分析第120-125页
        6.5.1 磷酸盐去除路径第122-124页
        6.5.2 硝酸盐去除路径第124-125页
    6.6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结论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42-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个人简历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卫星电源电池健康状态诊断方法研究
下一篇:厌氧处理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网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