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通风、除尘、空气净化、除湿论文

街区与建筑室内空气环境耦合特征的研究

目录第3-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主要符号表第13-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8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回顾第17-28页
        1.2.1 街道峡谷的定义第17-18页
        1.2.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2.3 街谷内气流通风和污染物扩散特征第19-25页
        1.2.4 临街建筑室内外空气耦合关系第25-28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28-30页
    参考文献第30-38页
第二章 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分析第38-56页
    2.1 模型的选取第38-43页
        2.1.1 湍流模型的分类第38-40页
        2.1.2 湍流模型控制方程第40-41页
        2.1.3 污染物扩散方程第41页
        2.1.4 常规边界条件的确定第41-42页
        2.1.5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方法第42-43页
    2.2 网格独立性检测第43-44页
    2.3 湍流模型的验证第44-52页
        2.3.1 街谷内流场的验证第44-48页
        2.3.2 街谷内浓度场的验证第48-50页
        2.3.3 双边通风建筑室内外气流耦合流动的验证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第三章 窗户开启率对街谷内和临街建筑室内空气环境的影响第56-92页
    3.1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的确定第56-63页
        3.1.1 物理模型和计算域第56-59页
        3.1.2 网格独立性第59-60页
        3.1.3 常规边界条件的确定第60-62页
        3.1.4 实际建筑窗户开启率的测量和计算模型窗户开启率的确定第62-63页
    3.2 窗户开启率对街谷空气环境的影响第63-73页
        3.2.1 窗户开启率对街谷内通风量和浓度的影响第66-70页
        3.2.2 窗户开启率对街谷空间浓度影响的临界宽高比第70-73页
    3.3 窗户开启率对临街建筑室内环境的影响第73-88页
        3.3.1 窗户开启率对临街建筑房间通风通量的影响第73-79页
        3.3.2 窗户开启率对下游建筑附近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第79-83页
        3.3.3 窗户开启率对临街建筑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第83-88页
    3.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第四章 街谷几何构造对街谷内和临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第92-124页
    4.1 街道两侧建筑不对称性对街谷内空气环境的影响第92-103页
        4.1.1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的确定第92-95页
        4.1.2 街谷对称性对建筑周围流场和颗粒物平均浓度的影响第95-99页
        4.1.3 街谷对称性对街谷内浓度分布规律的影响第99-102页
        4.1.4 街谷不对称性与最不利街谷空气质量改善率第102-103页
    4.2 临街建筑不对称性对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第103-113页
        4.2.1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的确定第103-105页
        4.2.2 街谷对称性对临街建筑房间通风通量的影响第105-111页
        4.2.3 街谷对称性对下游建筑墙面附近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第111-112页
        4.2.4 下游建筑的室外有效源强与街谷不对称性的关系第112-113页
    4.3 街谷长宽比对街谷内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第113-121页
        4.3.1 物理模型与计算方法第114页
        4.3.2 街谷长宽比对街谷内流场和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第114-117页
        4.3.3 街谷长宽比对污染物清除量的影响第117-121页
    4.4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4页
第五章 上游阻挡建筑高度对目标街谷流场和污染物分布的影响第124-150页
    5.1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的确定第124-125页
    5.2 上游建筑对街谷内流场和通风量的影响第125-133页
        5.2.1 行列式第125-129页
        5.2.2 错列式第129-133页
    5.3 上游建筑对街谷内浓度分布的影响第133-147页
        5.3.1 行列式第133-140页
        5.3.2 错列式第140-147页
    5.4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0页
第六章 建筑室内外典型污染物浓度的连续测量与相互关系分析第150-171页
    6.1 采样地点与观测方法的选择第150-153页
        6.1.1 城市中心地区第150-152页
        6.1.2 城郊地区第152-153页
    6.2 室内外污染物浓度的观测结果第153-157页
        6.2.1 工作日城市中心 CO 浓度日变化规律第153-155页
        6.2.2 休息日城市中心 CO 浓度日变化规律第155-156页
        6.2.3 郊区室外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第156-157页
    6.3 室内外污染物浓度关系的分析第157-161页
        6.3.1 城市中心地区室内外污染物浓度关系第157-159页
        6.3.2 城市郊区室内外浓度关系第159-161页
    6.4 室内外浓度关系的数值模拟结果第161-163页
        6.4.1 窗户开启率对室内外浓度关系的影响第161-162页
        6.4.2 街谷对称性对室内外浓度关系的影响第162-163页
    6.5 数学预测模型第163-168页
        6.5.1 数学模型-质量守恒原理第164-165页
        6.5.2 室外 CO 浓度回归分析第165-166页
        6.5.3 室内浓度的计算第166-168页
    6.6 本章小结第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71-176页
    7.1 主要结论第171-173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73-174页
    7.3 后续研究展望第174-17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论文第176-177页
致谢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代军事后勤若干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信用评级质量检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