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松材线虫病发生与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 松材线虫病简介 | 第10页 |
1.2 我国松材线虫病发生概况 | 第10页 |
1.3 松材线虫病病原的研究 | 第10-11页 |
1.4 松材线虫致病机理研究 | 第11-12页 |
2 线虫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12-14页 |
2.1 昆虫病原线虫与细菌 | 第12页 |
2.2 植物寄生线虫与细菌的关系 | 第12-13页 |
2.3 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的关系 | 第13-14页 |
2.3.1 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的多样性 | 第13-14页 |
2.3.2 松材线虫伴生细菌与线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关系 | 第14页 |
2.3.3 松材线虫伴生细菌与线虫致病性(力)的关系 | 第14页 |
3 松树感病过程中的主要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4 线虫抗氧化酶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4.1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16-17页 |
4.2 过氧化物还原酶 | 第17页 |
4.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第17页 |
4.4 过氧化氢酶 | 第17-18页 |
5 微生物种类及多样性相关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5.1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18页 |
5.2 Biolog微孔鉴定系统 | 第18页 |
5.3 宏基因组技术 | 第18-19页 |
5.4 RT-PCR技术 | 第19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不同地区马尾松中松材线虫体内细菌多样性研究 | 第20-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1.1 供试线虫 | 第20-21页 |
1.2 松材线虫体表无菌化处理及体内细菌分离 | 第21页 |
1.3 松材线虫体内细菌的鉴定 | 第21-22页 |
1.3.1 松材线虫体内细菌形态观察 | 第21页 |
1.3.2 松材线虫体内细菌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1-22页 |
1.3.3 松材线虫体内细菌 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22页 |
1.3.4 Biolog96孔碳源鉴定及部分细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 | 第22页 |
1.4 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线虫伴生细菌多样性 | 第22-23页 |
1.4.1 松材线虫体表无菌化处理及伴生细菌总DNA提取 | 第22-23页 |
1.4.2 细菌 16S rDNA V4区的PCR扩增及测序 | 第23页 |
1.4.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2.1 松材线虫体内可培养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23-26页 |
2.2 松材线虫体内可培养细菌Biolog96孔碳源鉴定结果 | 第26-27页 |
2.3 来自不同地区马尾松的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物种丰度分析 | 第27-31页 |
2.3.1 松材线虫伴生细菌总DNA检测结果 | 第27页 |
2.3.2 16S rDNA V4区测序的总体结果 | 第27-28页 |
2.3.3 来自不同地区马尾松的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28-3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松材线虫体内细菌与线虫抗氧化能力的关系 | 第33-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1.1 供试线虫及细菌菌株 | 第33页 |
1.2 无菌线虫的制备及体内细菌的培养 | 第33-34页 |
1.3 松材线虫体内细菌离体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34页 |
1.4 野生型及无菌型松材线虫的离体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34页 |
1.5 无菌松材线虫与细菌互作后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34-35页 |
1.5.1 不同细菌处理后线虫产卵量的测定 | 第34页 |
1.5.2 线虫头部摆动频率和身体弯曲频率的测定 | 第34页 |
1.5.3 松材线虫体内活性氧物质(ROS)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1.5.4 松材线虫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检测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2.1 松材线虫体内细菌离体抗氧化能力 | 第35-36页 |
2.2 野生型及无菌型松材线虫AMA3的抗氧化能力 | 第36-37页 |
2.3 不同细菌对松材线虫产卵量的影响 | 第37页 |
2.4 过氧化氢胁迫下体内细菌对松材线虫运动行为能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2.5 氧化胁迫下体内细菌对线虫体内ROS的影响 | 第38-39页 |
2.6 过氧化氢处理下优势体内细菌对线虫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松材线虫体内细菌对其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1-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1.1 供试线虫及细菌菌株 | 第41页 |
1.2 无菌线虫的制备及体内细菌的培养 | 第41页 |
1.3 细菌处理无菌松材线虫 | 第41-42页 |
1.4 细菌处理后的松材线虫虫株接种马尾松 | 第42页 |
1.5 松材线虫RNA提取 | 第42页 |
1.6 松材线虫总RNA的纯化、分析及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42-43页 |
1.7 目的基因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 第43页 |
1.8 荧光定量PCR反应及SOD-3 和 2-Cys Prx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2.1 荧光定量PCR产物扩增曲线和标准曲线分析 | 第43-45页 |
2.2 不同侵染时期各处理松材线虫中SOD-3 和 2-Cys Prx基因差异比较 | 第45-4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松材线虫体内细菌对线虫毒力的影响 | 第47-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1.1 供试松材线虫及细菌菌株 | 第47页 |
1.2 供试松苗 | 第47页 |
1.3 无菌线虫制备及供试细菌的培养 | 第47页 |
1.4 细菌处理松材线虫 | 第47页 |
1.5 松材线虫接种马尾松及致病力测定 | 第47-48页 |
1.6 松材线虫接种马尾松苗 40d后繁殖量测定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2.1 不同体内细菌对松材线虫毒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2.2 不同细菌处理的松材线虫接种马尾松苗 40d繁殖量变化 | 第49-5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0-51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51-52页 |
1.1 不同地区感病马尾松中松材线虫体内细菌及伴生细菌多样性 | 第51页 |
1.2 松材线虫体内细菌与线虫抗氧化能力的关系 | 第51页 |
1.3 松材线虫体内细菌对线虫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1-52页 |
1.4 松材线虫体内细菌对线虫毒力的影响 | 第52页 |
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