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执行的理论分析 | 第20-26页 |
2.1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执行的意义 | 第20-21页 |
2.1.1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的执行是制度反腐的现实需要 | 第20页 |
2.1.2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的执行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 第20-21页 |
2.1.3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的执行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 | 第21页 |
2.2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的发展 | 第21-22页 |
2.2.2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的内涵 | 第22-23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3.1 政策执行理论 | 第23页 |
2.3.2 政策执行理论作为本文研究工具的可行性 | 第23-24页 |
2.4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执行的分析维度 | 第24-26页 |
第3章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的实际运作 | 第26-38页 |
3.1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取得的成就 | 第26-29页 |
3.1.1 反腐震慑效应初步得到显现 | 第26-27页 |
3.1.2 地方性责任追究条例相继出台 | 第27-28页 |
3.1.3 党委纪委齐抓共管的局面逐渐形成 | 第28-29页 |
3.2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执行的困境 | 第29-38页 |
3.2.1 责任追究执行主体的困境 | 第29-30页 |
3.2.2 责任追究客体的困境 | 第30-33页 |
3.2.3 责任追究幅度困境 | 第33-35页 |
3.2.4 责任追究执行效度困境 | 第35-36页 |
3.2.5 责任追究层级困境 | 第36-38页 |
第4章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执行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8-47页 |
4.1 责任追究人员维度的分析 | 第38-39页 |
4.1.1 执行主体因素 | 第38-39页 |
4.1.2 执行目标群体因素 | 第39页 |
4.2 制度维度分析 | 第39-44页 |
4.2.1 责任分解机制上存在漏洞 | 第40-41页 |
4.2.2 责任追究的具体程序不规范 | 第41-43页 |
4.2.3 缺少科学有效的责任考核 | 第43页 |
4.2.4 信息公开制度缺失 | 第43-44页 |
4.3 责任追究的组织体系维度分析 | 第44-45页 |
4.3.1 我国科层制的弊端 | 第44页 |
4.3.2 中央和地方纵向权限划分不明确 | 第44-45页 |
4.4 环境维度分析 | 第45-47页 |
4.4.1 公民问责文化滞后 | 第45-46页 |
4.4.2 “官本位”意识形态 | 第46-47页 |
第5章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执行困境的消解途径 | 第47-53页 |
5.1 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 第47-48页 |
5.1.1 提升政治思想素质 | 第47页 |
5.1.2 提高能力素质 | 第47页 |
5.1.3 提升公务员群体职业道德素质 | 第47-48页 |
5.2 完善责任追究的配套制度 | 第48-50页 |
5.2.1 完善现行责任范围界定制度 | 第48-49页 |
5.2.2 完善责任追究制的工作程序 | 第49页 |
5.2.3 建立健全检查考核制度 | 第49-50页 |
5.2.4 构建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 | 第50页 |
5.3 重构权责统一的组织体系 | 第50-51页 |
5.3.1 减少行政层级 | 第50-51页 |
5.3.2 明确权限划分 | 第51页 |
5.4 优化执行环境 | 第51-53页 |
5.4.1 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 第51-52页 |
5.4.2 树立官员“以民为本”的思想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