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炼钢论文--铸锭论文--连续铸钢、近终形铸造论文

连铸结晶器内多相非均匀传递机制的多尺度模拟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主要符号表第17-22页
第1章 绪论第22-5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2-29页
        1.1.1 钢板超声波探伤检测第22页
        1.1.2 典型探伤缺陷特征第22-27页
            1.1.2.1 一机两流缺陷第22-24页
            1.1.2.2 四分之一带点状缺陷第24-25页
            1.1.2.3 中心带团状缺陷第25-27页
        1.1.3 结晶器内多物理场流动现象及冶金功能第27-2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第29-53页
        1.2.1 钢液流动现象的研究方法第29-33页
            1.2.1.1 物理实验第29-32页
            1.2.1.2 数值模拟第32-33页
        1.2.2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第33-41页
            1.2.2.1 直接数值模拟第35页
            1.2.2.2 雷诺时均模拟第35-37页
            1.2.2.3 大涡模拟第37-41页
        1.2.3 多相流模拟方法的发展第41-45页
            1.2.3.1 Lagrange模型第42-44页
            1.2.3.2 Euler双流体模型第44-45页
        1.2.4 相间动量传递模型的发展第45-47页
            1.2.4.1 相间作用力模型第45-46页
            1.2.4.2 相间湍流修正第46-47页
        1.2.5 人口平衡方法的发展第47-53页
            1.2.5.1 人口平衡模型第47-50页
            1.2.5.2 气泡聚并和破碎模型第50-53页
    1.3 目前模型存在的问题第53-54页
    1.4 本文的研究方案及目标第54-56页
第2章 连铸结晶器内流体力学行为的实验研究第56-84页
    2.1 单相水模型实验第56-65页
        2.1.1 直弧型结晶器系统第56-58页
            2.1.1.1 相似理论的推导第56-57页
            2.1.1.2 实验系统的建立第57-58页
        2.1.2 瞬态流场特征第58-61页
            2.1.2.1 偏流现象第58-60页
            2.1.2.2 漩涡卷渣第60-61页
        2.1.3 不同参数对偏流的影响第61-63页
        2.1.4 不同参数对漩涡卷渣的影响第63-65页
    2.2 两相水模型实验第65-72页
        2.2.1 吹气参数的确定第66-67页
        2.2.2 含气率分布特征第67-69页
        2.2.3 瞬态两相流场特征第69-71页
        2.2.4 吹气对漩涡卷渣的影响第71-72页
    2.3 气泡粒径分布实验第72-82页
        2.3.1 实验系统的建立第73-76页
        2.3.2 气泡粒径的测量第76-77页
        2.3.3 不同参数对平均气泡粒径的影响第77-80页
        2.3.4 气泡粒径分布第80-82页
    2.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3章 结晶器内钢液瞬态非对称流动的大涡模拟研究第84-112页
    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84-85页
    3.2 大涡模拟数学建模第85-91页
        3.2.1 基本方程第85-86页
        3.2.2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化第86-87页
        3.2.3 数值细节第87-89页
        3.2.4 模型的验证第89-91页
    3.3 瞬态流动结果与分析第91-102页
        3.3.1 瞬态流场结构第92-96页
        3.3.2 偏流流场及周期性分析第96-100页
        3.3.3 漩涡结构及产生机理第100-102页
    3.4 弯曲段对氩气泡运动的影响第102-110页
        3.4.1 气泡传输模型第103-104页
        3.4.2 氩气泡瞬态运动第104-106页
        3.4.3 氩气泡在上表面位置的分布第106-107页
        3.4.4 氩气泡在出口位置的分布第107-108页
        3.4.5 氩气泡的捕捉统计第108-110页
    3.5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4章 凝固前沿氩气泡和夹杂物的瞬态运动行为第112-140页
    4.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13页
    4.2 凝固过程数学模型第113-117页
        4.2.1 连续介质大涡模拟运动方程第114页
        4.2.2 凝固过程能量方程第114-115页
        4.2.3 数值细节第115-117页
    4.3 颗粒传输与捕捉模型第117-120页
        4.3.1 颗粒传输模型第117-118页
        4.3.2 颗粒动态捕捉模型第118-120页
    4.4 模型的验证第120-123页
    4.5 凝固坯壳内的瞬态流场第123-125页
    4.6 氩气泡和夹杂物的瞬态运动及统计第125-132页
        4.6.1 瞬态运动分布第125-128页
        4.6.2 捕捉统计第128-132页
    4.7 夹杂物簇的运动及统计第132-138页
        4.7.1 夹杂物簇的特征第132-133页
        4.7.2 运动及捕捉统计第133-138页
            4.7.2.1 上表面逃逸情况第133-135页
            4.7.2.2 坯壳捕捉情况第135-137页
            4.7.2.3 出口逃逸情况第137-138页
        4.7.3 夹杂物簇模型分析第138页
    4.8 本章小结第138-140页
第5章 氩气-钢液两相瞬态非对称流动的大涡模拟研究第140-162页
    5.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41页
    5.2 EULER-EULER-LES模型第141-147页
        5.2.1 Euler-Euler双流体模型第141-142页
        5.2.2 LES模型第142-143页
        5.2.3 气泡诱导湍流第143页
        5.2.4 相间作用力模型第143-144页
        5.2.5 数值细节第144-146页
        5.2.6 模型的验证第146-147页
    5.3 氩气-钢液两相瞬态流动结果与分析第147-154页
        5.3.1 瞬时含气率分布第147-149页
        5.3.2 两相瞬态流场结构第149-152页
        5.3.3 两相偏流流场第152-153页
        5.3.4 上表面裸露点第153-154页
    5.4 拉速对两相流动的影响第154-157页
    5.5 吹气量对两相流动的影响第157-160页
    5.6 本章小结第160-162页
第6章 人口平衡模型对结晶器内多尺寸泡状流的数值研究第162-186页
    6.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63-164页
    6.2 多组群质量传递模型数学建模第164-172页
        6.2.1 双流体MUSIG模型第164-166页
        6.2.2 气泡的破碎率第166页
        6.2.3 气泡的聚并率第166-168页
        6.2.4 模型的封闭第168-170页
        6.2.5 数值细节第170-172页
    6.3 气泡粒径对气液两相流动的影响第172-176页
        6.3.1 含气率分布第172-175页
        6.3.2 钢液流型第175-176页
    6.4 数值方法的考核第176-178页
        6.4.1 网格独立性考核第176-177页
        6.4.2 弥散相子气泡组考核第177-178页
    6.5 多尺寸泡状流预测结果与分析第178-184页
        6.5.1 含气率分布第178-180页
        6.5.2 水流型第180-181页
        6.5.3 Sauter平均粒径分布第181-184页
    6.6 本章小结第184-186页
第7章 气液两相流相间动量传递模型数值研究第186-208页
    7.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第187页
    7.2 非均相MUSIG模型数学建模第187-194页
        7.2.1 非均相双流体MUSIG模型第187-189页
        7.2.2 封闭的相间动量传递模型第189-191页
            7.2.2.1 湍流模型第189-191页
            7.2.2.2 相间作用力模型第191页
        7.2.3 数值细节第191-194页
    7.3 湍流传递机制数值研究第194-196页
    7.4 相间作用力机制数值研究第196-204页
        7.4.1 曳力第196-198页
        7.4.2 侧升力第198-200页
        7.4.3 虚拟质量力第200-201页
        7.4.4 湍流离散力第201-203页
        7.4.5 壁面润滑力第203-204页
    7.5 实际氩气泡粒径的预测第204-206页
    7.6 本章小结第206-208页
第8章 结论第208-212页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208-209页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09-210页
    8.3 研究展望第210-212页
参考文献第212-230页
致谢第230-232页
作者简介第232-234页
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34-240页

论文共2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氯化物熔盐中锆的氯化过程及阳极溶解研究
下一篇:基于自组织的城市系统安全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