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3-43页 |
第一节 刘师培学行述要 | 第13-21页 |
一、“扬州学派”与刘氏家学 | 第13-16页 |
二、刘师培生平概要 | 第16-21页 |
第二节 刘师培研究综述 | 第21-31页 |
一、《刘申叔先生遗书》的编订与钱玄同的奠基性研究 | 第21-23页 |
二、史学与政治思想研究 | 第23-26页 |
三、经学与文化思想研究 | 第26-28页 |
四、文学思想与文学史研究 | 第28-31页 |
第三节 问题意识与本论思路 | 第31-43页 |
一、问题意识: “文(学)”如何“现代” | 第31-39页 |
二、本论思路 | 第39-43页 |
第一章 “正名”、“修文”与“国文”的教育构想 | 第43-67页 |
第一节 “名”的危机与“正名”的要义 | 第43-53页 |
一、“新名词”输入与“名”的危机 | 第44-48页 |
二、“名”的危机与“正名”的要义 | 第48-53页 |
第二节 “文”的危机与“国文”教育 | 第53-67页 |
一、“语言文字之学”的兴起 | 第53-56页 |
二、“文”的危机: “文字不足”与“文字流弊” | 第56-61页 |
三、“文典”编修与“国文”教育 | 第61-67页 |
第二章 “名”与“言”: 声音之“文”与语言的起源 | 第67-92页 |
第一节 “声音”的政治 | 第67-76页 |
一、“言文一致”与“国语”运动 | 第67-70页 |
二、“国语”的“历史”与刘师培的“声音中心主义” | 第70-73页 |
三、“名”的统合性及其与“文”的关系 | 第73-76页 |
第二节 “名起于言”: “声音”之文与语言的起源 | 第76-85页 |
一、声音起源的心理机制 | 第76-81页 |
二、“言语时代”: 声音=字音的起源 | 第81-85页 |
第三节 “黄帝正名”: 从“言语时代”到“文字时代” | 第85-92页 |
一、“六书”: 从言语到文字 | 第85-88页 |
二、“理”的双重内涵与“形声”的起源意义 | 第88-92页 |
第三章 “文”之源始: “三代之文”的总体性 | 第92-116页 |
第一节 “文”与字形的起源 | 第92-98页 |
一、字形的起源 | 第93-95页 |
二、“文”属指事,而非象形 | 第95-98页 |
第二节 “文”=“彣”: 对“文”之本义的辨正 | 第98-104页 |
一、“文”非“彣”: 段玉裁的经典注解 | 第99-100页 |
二、“文”即“彣”: 刘师培对段注经典义的颠覆 | 第100-104页 |
第三节 “文”=“彣彰”: “三代之文”的总体性意涵,兼及与章太炎论“文”之比较 | 第104-116页 |
一、“著于竹帛”: 章太炎对“文”的理解 | 第104-105页 |
二、“彣彰”与“文字”: 从与章太炎论“文”之分歧看刘师培“三代之文”的总体性意涵 | 第105-116页 |
第四章 “文章”源始与“骈文正宗”的要义 | 第116-170页 |
第一节 “学”·“史”·“经”: “文章”的源始性根据 | 第116-131页 |
一、“学”与国粹派的知识想象 | 第116-120页 |
二、“古学”的起源 | 第120-124页 |
三、“史”与“经”: 总体性的“文”的语言文字之属 | 第124-131页 |
第二节 从“经”到“赋”: “文章”的渊源与“赋”体的形成 | 第131-148页 |
一、从“文言”到“文”: 刘师培对阮元“文言说”的继承与发展 | 第131-135页 |
二、“文章”的渊源 | 第135-148页 |
第三节 “骈文正宗”: “文”的本真状态与“文(章)学史”的构建 | 第148-170页 |
一、晚清“天演/进化”思想与刘师培的“易学进化论” | 第148-155页 |
二、“骈文正宗”与“易学进化论”视野下的“文(章)学史” | 第155-170页 |
结语 晚清文学史与思想史脉络中的刘师培(1903—1906) | 第170-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4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4-185页 |
后记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