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5.2 本文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志愿者风险相关理论分析 | 第18-24页 |
2.1 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18-20页 |
2.1.1 志愿活动领域广泛 | 第18-19页 |
2.1.2 缺少对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 | 第19-20页 |
2.1.3 服务信息不透明 | 第20页 |
2.2 风险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1 广泛性 | 第20页 |
2.2.2 复杂性 | 第20-21页 |
2.2.3 长期性 | 第21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3.1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1页 |
2.3.2 保险需求理论 | 第21-22页 |
2.3.3 志愿失灵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志愿者保险模式分析 | 第24-34页 |
3.1 我国志愿者保险模式现存类型 | 第24-26页 |
3.1.1 政府财政出资购买型 | 第24-25页 |
3.1.2 商业保险公司捐赠型 | 第25页 |
3.1.3 多方合作购买型 | 第25-26页 |
3.2 志愿者对保险的需求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3.3 志愿者保险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比较分析 | 第27-30页 |
3.3.1 政策界定 | 第27-28页 |
3.3.2 志愿者保险与社会保险的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3.3.3 志愿者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3.4 我国志愿者保险的筹资责任主体分析 | 第30-32页 |
3.4.1 服务对象 | 第30-31页 |
3.4.2 志愿者组织 | 第31页 |
3.4.3 政府 | 第31-32页 |
3.5 我国志愿者保险投保方式的适用性比较 | 第32-34页 |
3.5.1 按活动投保与按期限投保 | 第32-33页 |
3.5.2 自愿投保与强制投保 | 第33-34页 |
第4章 我国志愿者保险模式运行中的困境分析 | 第34-42页 |
4.1 志愿者保险立法薄弱 | 第34-36页 |
4.1.1 以地方性立法为主,尚未形成统一的志愿服务条例 | 第34-35页 |
4.1.2 志愿者保险法律用语不规范 | 第35-36页 |
4.2 志愿者保险项目单一,保障水平低 | 第36-37页 |
4.3 志愿者保险筹资困难 | 第37-39页 |
4.4 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水平不高 | 第39-41页 |
4.4.1 管理行政化色彩突出 | 第39-40页 |
4.4.2 管理不够专业化,缺少相关培训 | 第40页 |
4.4.3 缺少对志愿者的安全保护措施 | 第40-41页 |
4.5 志愿者保险与社会保险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 | 第41-42页 |
第5章 国外志愿者保险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42-45页 |
5.1 日本在志愿者保险模式方面的经验 | 第42-43页 |
5.1.1 官民并举,优势互补 | 第42页 |
5.1.2 筹资渠道多元化,保费较低 | 第42-43页 |
5.1.3 服务窗口的高效管理方式 | 第43页 |
5.2 美国在志愿者立法及相关政策方面的经验 | 第43-45页 |
5.2.1 立法完善 | 第43-44页 |
5.2.2 政策体系的支撑与制度导向 | 第44-45页 |
第6章 完善我国志愿者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45-50页 |
6.1 完善志愿者保险的相关立法 | 第45页 |
6.2 增加志愿者保险的种类,提高保险的针对性 | 第45-46页 |
6.3 健全我国志愿者保险的资金保障机制 | 第46-47页 |
6.3.1 确定政府的筹资主体地位 | 第46-47页 |
6.3.2 设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 | 第47页 |
6.3.3 构建灵活多样的筹资方式 | 第47页 |
6.4 提高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水平 | 第47-48页 |
6.5 构建多元化的志愿者保险模式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