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建筑形态量化筛选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2 相关研究的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小结 | 第18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建筑形态生成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平台 | 第21-52页 |
2.1 进化算法 | 第21-31页 |
2.1.1 进化算法的研究背景 | 第21页 |
2.1.2 基因算法 | 第21-27页 |
2.1.3 多目标优化算法 | 第27-31页 |
2.2 建筑形态生成理论 | 第31-49页 |
2.2.1 外部发生理论 | 第32-40页 |
2.2.2 内部发生理论 | 第40-49页 |
2.3 技术平台的选择及其特点 | 第49-51页 |
2.3.1 几何建模软件平台 | 第49-50页 |
2.3.2 参数化编程平台 | 第50页 |
2.3.3 数据分析平台 | 第50-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建筑形态量化筛选流程框架 | 第52-65页 |
3.1 建筑形态生成逻辑阐述 | 第52-56页 |
3.1.1 建筑形态生成逻辑及框架 | 第53-54页 |
3.1.2 建筑形态性能驱动逻辑阐述 | 第54-56页 |
3.1.3 复合环境下的建筑形态生成逻辑 | 第56页 |
3.2 可视化编程流程阐述 | 第56-61页 |
3.2.1 可视化编程部件功能解析 | 第56-57页 |
3.2.2 可视化编程编写程序 | 第57-59页 |
3.2.3 可视化编程编写模块类型 | 第59-61页 |
3.3 程序形态发生机制 | 第61-64页 |
3.3.1 形态程序的编写机制 | 第61-62页 |
3.3.2 形态程序的生形过程 | 第62-63页 |
3.3.3 形态程序的形态修正 | 第63-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建筑形态量化筛选的实践运用 | 第65-92页 |
4.1 建筑形态生成的环境模拟要素 | 第65-67页 |
4.1.1 建筑外部气象数据的选择 | 第65-66页 |
4.1.2 建筑设计基地的气象属性 | 第66-67页 |
4.2 建筑形体生成的设定 | 第67-69页 |
4.2.1 建筑形体的生成规则 | 第67-68页 |
4.2.2 建筑构件的设置 | 第68-69页 |
4.3 建筑形态生成的决策指标 | 第69-71页 |
4.3.1 日照计算指标 | 第69-70页 |
4.3.2 热能计算指标 | 第70-71页 |
4.4 建筑形态生成程序编译转化 | 第71-82页 |
4.4.1 建筑形态生成模块编译 | 第71-73页 |
4.4.2 建筑环境模拟模块程序编译 | 第73-80页 |
4.4.3 建筑环境模拟数据分析模块程序编译 | 第80-81页 |
4.4.4 建筑环境模拟显示模块程序编译 | 第81-82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82-91页 |
4.5.1 数据优化结果分析 | 第82-87页 |
4.5.2 模型优化结果分析 | 第87-9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