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42页 |
第一节 水产动物选育目标概述及常用的育种技术 | 第21-26页 |
1 选育目标 | 第21-23页 |
2 育种技术 | 第23-26页 |
第二节 遗传参数估算过程中的交配设计 | 第26-29页 |
1 单对单交配设计 | 第26页 |
2 巢式交配设计 | 第26-27页 |
3 全因子交配设计 | 第27页 |
4 部分因子交配设计 | 第27-29页 |
第三节 水产动物中的新品种及其选育策略 | 第29-32页 |
1 鱼类新品种 | 第29-30页 |
2 虾蟹类新品种 | 第30-31页 |
3 贝类新品种 | 第31-32页 |
第四节 近红外技术及应用简介 | 第32-34页 |
1 近红外技术简介 | 第32页 |
2 近红外技术应用情况 | 第32-34页 |
第五节 当前牡蛎的主要研究方向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第34-41页 |
1 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研究 | 第34-35页 |
2 选择育种与分子辅助育种 | 第35-38页 |
3 杂交育种 | 第38-39页 |
4 多倍体育种 | 第39-40页 |
5 基因环境互作 | 第40页 |
6 性别机制 | 第40页 |
7 牡蛎新种的发现 | 第40-41页 |
第六节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 第41-4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2 创新点 | 第41-42页 |
第二章 长牡蛎选育群体间杂交育种研究 | 第42-63页 |
第一节 长牡蛎三个选育群体完全双列杂交后代生长性状分析 | 第43-54页 |
1 前言 | 第4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43-4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45页 |
3 结果 | 第45-48页 |
3.1 各交配组在不同生长阶段生长性状的统计性描述 | 第45-46页 |
3.2 配合力分析 | 第46-48页 |
3.3 杂种优势效能 | 第48页 |
3.4 不同生长阶段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页 |
4 讨论 | 第48-50页 |
4.1 自交组与杂交组生长性状的差异 | 第48-49页 |
4.2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效能值 | 第49-50页 |
4.3 不同生长阶段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页 |
5 结论 | 第50-54页 |
第二节 长牡蛎三个选育群体完全双列杂交后代的肉质性状分析 | 第54-63页 |
1 前言 | 第54-5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5-5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5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55-56页 |
3 结果 | 第56-57页 |
3.1 肉质性状各指标的统计性描述 | 第56页 |
3.2 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56-57页 |
3.3 杂种优势效能值和杂种优势率 | 第57页 |
4 讨论 | 第57-58页 |
5 结论 | 第58-63页 |
第三章 长牡蛎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 第63-102页 |
1 前言 | 第63-64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4-69页 |
2.1 家系亲本信息 | 第64页 |
2.2 育苗及养殖地点 | 第64-65页 |
2.3 家系构建 | 第65页 |
2.4 受精与幼体培育 | 第65-67页 |
2.5 中间培育及养成管理 | 第67页 |
2.6 数据测量 | 第67页 |
2.7 遗传参数分析软件 | 第67-69页 |
第一节 家系间生长性状统计性描述 | 第69-77页 |
1 前言 | 第69-70页 |
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0页 |
3 结果 | 第70-74页 |
3.1 生长性状统计性描述 | 第70-72页 |
3.2 各家系湿重的统计性描述 | 第72-74页 |
4 讨论 | 第74-77页 |
4.1 相同家系在不同时间段长势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 第74-75页 |
4.2 相同家系在不同海域长势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 第75-76页 |
4.3 家系内变异系数比较大的原因分析 | 第76-77页 |
第二节 长牡蛎生长性状遗传力、表型和遗传相关分析 | 第77-86页 |
1 前言 | 第77-78页 |
2 数据分析 | 第78-79页 |
2.1 各海域不同生长阶段的遗传力、遗传相关分析 | 第78页 |
2.2 生长性状总遗传力、遗传相关分析 | 第78-79页 |
3 结果 | 第79-83页 |
3.1 遗传力比较 | 第79-80页 |
3.2 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 | 第80-83页 |
4 讨论 | 第83-86页 |
4.1 长牡蛎遗传力分析 | 第83-84页 |
4.2 长牡蛎性状间遗传相关分析 | 第84-86页 |
第三节 长牡蛎生长性状基因环境互作和早晚相关分析 | 第86-93页 |
1 前言 | 第86-87页 |
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87-88页 |
2.1 G×E互作分析 | 第87页 |
2.2 早晚相关分析 | 第87-88页 |
3 结果 | 第88-90页 |
3.1 不同海域间的G×E互作 | 第88-89页 |
3.2 不同生长阶段的早晚相关 | 第89-90页 |
4 讨论 | 第90-93页 |
4.1 G×E互作分析 | 第90-91页 |
4.2 早晚相关分析 | 第91-93页 |
第四节 长牡蛎生长性状育种值分析 | 第93-102页 |
1 前言 | 第93-94页 |
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94页 |
2.1 各海域不同生长阶段的育种值分析 | 第94页 |
2.2 各海域不同生长阶段的育种值分析 | 第94页 |
3 结果 | 第94-101页 |
3.1 不同生长阶段壳高个体育种值的个体选择 | 第94-95页 |
3.2 不同生长阶段体重个体育种值的个体选择 | 第95页 |
3.3 不同生长阶段壳高家系育种值的家系选择 | 第95-96页 |
3.4 不同生长阶段体重家系育种值的家系选择 | 第96页 |
3.5 建议候选亲本家系 | 第96-101页 |
4 讨论 | 第101-102页 |
第四章 长牡蛎肉质性状NIR模型的建立 | 第102-123页 |
第一节 长牡蛎鲜样组织八种成分含量N1R模型的建立 | 第103-114页 |
1 前言 | 第103-10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7页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4页 |
2.2 样本采集 | 第104页 |
2.3 样品前处理 | 第104页 |
2.4 NIR光谱采集 | 第104-105页 |
2.5 化学真实值测定 | 第105-106页 |
2.6 模型建立和验证 | 第106-107页 |
3 结果 | 第107-111页 |
3.1 鲜样组织8种成分含量指标描述性统计 | 第107页 |
3.2 光谱数据预处理 | 第107-110页 |
3.3 模型建立及优化 | 第110-111页 |
4 讨论 | 第111-112页 |
4.1 鲜样本模型与干样本模型的比较 | 第111页 |
4.2 模型建立过程中的主要参数标准 | 第111-112页 |
4.3 模型建立对肉质性状选育的意义 | 第112页 |
5 结论 | 第112-114页 |
第二节 长牡蛎干样组织多种成分含量NIR模型的建立 | 第114-123页 |
1 前言 | 第11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14-115页 |
2.1 样品采集和分组 | 第114页 |
2.2 样品处理 | 第114-115页 |
2.3 NIR光谱采集 | 第115页 |
2.4 化学真实值测定 | 第115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11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0页 |
3.1 校正集和验证集样本的化学组成 | 第115页 |
3.2 光谱特性和校准模型 | 第115-118页 |
3.3 评估预测模型 | 第118-120页 |
3.4 NIR模型的优点 | 第120页 |
4 结论 | 第120-123页 |
第五章 长牡蛎肉质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 第123-159页 |
1 前言 | 第123-124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4-125页 |
2.1 家系亲本信息 | 第124页 |
2.2 育苗及养殖地点 | 第124页 |
2.3 家系构建 | 第124页 |
2.4 受精与幼体培育 | 第124页 |
2.5 中间培育及养成管理 | 第124页 |
2.6 数据测量 | 第124页 |
2.7 遗传参数分析软件 | 第124-125页 |
第一节 各家系肉质性状成分含量指标的获得 | 第125-128页 |
1 前言 | 第125-126页 |
2 分析软件及操作方法 | 第126-128页 |
第二节 家系间肉质性状统计性描述 | 第128-140页 |
1 前言 | 第128-129页 |
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29页 |
3 结果 | 第129-139页 |
3.1 肉质性状统计性描述 | 第129-130页 |
3.2 各家系肉质性状指标的统计性描述 | 第130-139页 |
4 结论 | 第139-140页 |
第三节 长牡蛎肉质性状遗传力、表型和遗传相关分析 | 第140-150页 |
1 前言 | 第140-141页 |
2 数据分析 | 第141页 |
2.1 各海域遗传力、遗传相关分析 | 第141页 |
2.2 总遗传力、遗传相关分析 | 第141页 |
3 结果 | 第141-147页 |
3.1 遗传力 | 第141-142页 |
3.2 相关性 | 第142-147页 |
4 讨论 | 第147-150页 |
4.1 试验误差分析 | 第147-148页 |
4.2 肉质性状选育面临的挑战和可行性 | 第148-150页 |
第四节 长牡蛎肉质性状基因环境互作和育种值分析 | 第150-159页 |
1 前言 | 第150-151页 |
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51页 |
2.1 G×E互作分析 | 第151页 |
2.2 育种值估算 | 第151页 |
3 结果 | 第151-157页 |
3.1 G×E互作 | 第151-152页 |
3.2 育种值估算 | 第152-153页 |
3.3 建议候选亲本家系 | 第153-157页 |
4 讨论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77页 |
致谢 | 第177-179页 |
个人简历 | 第179-180页 |
2011-2015年期间学术成果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