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12-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1.1 海洋沉积物成岩循环模式 | 第14-17页 |
1.1.1 稳态沉积条件下的早期成岩模式 | 第14-15页 |
1.1.2 非稳态沉积条件下早期成岩模式 | 第15-17页 |
1.2 硫的早期成岩作用 | 第17-20页 |
1.2.1 硫的成岩循环过程 | 第17-19页 |
1.2.2 非稳态沉积条件下硫成岩作用的特点 | 第19-20页 |
1.3 铁的早期成岩作用 | 第20-23页 |
1.3.1 铁的早期成岩过程 | 第20-21页 |
1.3.2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铁 | 第21-23页 |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4.1 选题依据 | 第23-24页 |
1.4.2 本研究主要内容与目的 | 第24-26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30页 |
2.1 东海环流 | 第26-27页 |
2.2 东海沉积物 | 第27-30页 |
2.2.1 东海陆架沉积物泥砂分布 | 第27-29页 |
2.2.2 东海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第29-3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30-31页 |
3.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1-37页 |
3.3.1 沉积物中C的测定 | 第31页 |
3.3.2 沉积物中硫形态提取与测定 | 第31-32页 |
3.3.3 沉积物中铁形态提取与测定 | 第32-35页 |
3.3.4 培养实验 | 第35-37页 |
4 东海沉积物中C、S、Fe形态深度分布与成岩作用 | 第37-51页 |
4.1 结果 | 第37-40页 |
4.1.1 沉积物中C含量及垂直分布结果 | 第37页 |
4.1.2 S形态垂直分布结果 | 第37-38页 |
4.1.3 Fe形态垂直分布结果 | 第38-40页 |
4.2 讨论 | 第40-49页 |
4.2.1 有机质特征 | 第40-41页 |
4.2.2 S的成岩作用 | 第41-44页 |
4.2.3 Fe的成岩作用 | 第44-49页 |
4.3 小结 | 第49-51页 |
5 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和铁异化还原及影响因素 | 第51-59页 |
5.1 东海表层沉积物培养结果 | 第51-55页 |
5.1.1 原始沉积物与添加钼酸盐沉积物的培养结果 | 第51-52页 |
5.1.2 添加有机质的沉积物培养结果 | 第52-53页 |
5.1.3 添加活性铁的沉积物培养结果 | 第53-54页 |
5.1.4 添加有机质和活性铁的沉积物培养结果 | 第54-55页 |
5.2 讨论 | 第55-57页 |
5.2.1 东海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的关键控制因素分析 | 第55-56页 |
5.2.2 东海表层沉积物中铁异化还原估算 | 第56-57页 |
5.3 小结 | 第57-59页 |
6 东海与热带活动泥中硫、铁成岩特征对比 | 第59-63页 |
6.1 硫的地化特征参数对比 | 第59-61页 |
6.2 铁的地化特征参数对比 | 第61-63页 |
7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附表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