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山水诗意象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意象和山水诗 | 第14-24页 |
第一节 意象说 | 第14-18页 |
一、意象辨析 | 第14-15页 |
二、意象艺术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山水诗 | 第18-21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南朝山水诗创作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山水诗的意象特征 | 第21-24页 |
一、物象为先 | 第21-22页 |
二、全景画面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南朝山水诗意象 | 第24-46页 |
第一节 南朝山水诗意象概述 | 第24-33页 |
一、南朝山水诗主要意象 | 第24-28页 |
二、南朝山水诗意象类型及其功能 | 第28-33页 |
第二节 南朝山水诗意象群 | 第33-38页 |
一、南朝山水诗意象群流变 | 第33-36页 |
二、南朝山水诗意象群的呈现方式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南朝山水诗意象艺术 | 第38-46页 |
一、审美选择,生成意象 | 第38-39页 |
二、语言技巧,形成张力 | 第39-40页 |
三、意象组合,情韵延展 | 第40-46页 |
第三章 谢灵运、鲍照、谢朓对山水诗意象的开拓 | 第46-64页 |
第一节 南朝以前的山水诗意象 | 第46-48页 |
第二节 谢灵运对山水诗意象的开拓 | 第48-55页 |
一、瞬时感受,赋予意象新含义 | 第49-52页 |
二、光影捕捉,开创湖光水色意象群 | 第52-53页 |
三、出水芙蓉,开创清新疏宕意象风格 | 第53-54页 |
四、空间色彩,开拓山水诗歌意象艺术 | 第54-55页 |
第三节 鲍照对山水诗意象的开拓 | 第55-58页 |
一、造句奇警,开拓山水诗意象语言 | 第55-56页 |
二、弘大灰暗,开创凄清壮美的意象风格 | 第56-57页 |
三、比喻夸张,开拓意象组合新形式 | 第57-58页 |
第四节 谢胱对山水诗意象的开拓 | 第58-64页 |
一、融情于景,赋予意象新含义 | 第58-60页 |
二、多重审美,拓展山水诗意象范围 | 第60-61页 |
三、化美为媚,丰富山水诗意象语言 | 第61-62页 |
四、继承创新,开创清丽旷远的意象风格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南朝山水诗意象传达的情感体验 | 第64-74页 |
第一节 愉悦之情 | 第64-68页 |
一、清新美好意象,展欢愉之情 | 第64-66页 |
二、活泼灵动意象,显山水之乐 | 第66-68页 |
第二节 宦游之叹 | 第68-70页 |
一、乐景意象,衬苦闷彷徨 | 第68-69页 |
二、哀景意象,抒孤寂落寞 | 第69-70页 |
第三节 思归之意 | 第70-74页 |
一、高远意象,喻归隐山林 | 第70-71页 |
二、悲冷意象,引思乡怀亲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