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7-3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9-31页 |
1.2.1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 第19-22页 |
1.2.2 生态用地研究 | 第22-27页 |
1.2.3 景观安全格局研究 | 第27-3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2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34-39页 |
2.1 青田县概况 | 第34-36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34-36页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6页 |
2.2 青田县生态现状 | 第36-39页 |
2.2.1 生态资源优势 | 第36-37页 |
2.2.2 主要生态问题 | 第37-39页 |
3 生态用地内涵界定与主要生态功能分析 | 第39-46页 |
3.1 生态用地内涵界定 | 第39页 |
3.2 生态用地分类及其主要生态功能 | 第39-43页 |
3.2.1 生态用地分类 | 第39-40页 |
3.2.2 各类生态用地的生态功能 | 第40-43页 |
3.3 研究区生态用地划分 | 第43页 |
3.4 研究区生态用地主要生态功能分析 | 第43-46页 |
3.4.1 维持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的生境安全 | 第44页 |
3.4.2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第44页 |
3.4.3 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保证水资源安全 | 第44-45页 |
3.4.4 美化环境、提供自然游憩场所 | 第45页 |
3.4.5 防治地质灾害、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 第45-46页 |
4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生态用地保护分析 | 第46-74页 |
4.1 景观安全格局方法在生态用地保护中的应用 | 第46-48页 |
4.2 数据准备 | 第48-51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8-49页 |
4.2.2 数据预处理 | 第49-51页 |
4.3 单一生态过程景观安全格局的生态用地保护分析 | 第51-71页 |
4.3.1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用地保护分析 | 第51-55页 |
4.3.2 基于水源涵养的生态用地保护分析 | 第55-59页 |
4.3.3 基于水资源安全的生态用地保护分析 | 第59-63页 |
4.3.4 基于自然游憩的生态用地保护分析 | 第63-67页 |
4.3.5 基于地质灾害的生态用地保护分析 | 第67-71页 |
4.4 综合景观安全格局的生态用地保护分析 | 第71-74页 |
5 生态用地保护方案对比研究及政策建议 | 第74-88页 |
5.1 思路与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5.2 规划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75-79页 |
5.3 规划方案的生态效应评价 | 第79-85页 |
5.3.1 景观格局指数 | 第79-81页 |
5.3.2 格局水平上的生态效应评价 | 第81-83页 |
5.3.3 类型水平上的生态效应评价 | 第83-85页 |
5.4 政策建议 | 第85-88页 |
5.4.1 出台生态用地保护专项法律,明确生态用地内涵、分类 | 第85页 |
5.4.2 建立绿色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强化生态用地保护的重要性 | 第85-86页 |
5.4.3 开展国土空间统一规划,提高生态用地保护的科学性 | 第86页 |
5.4.4 设立生态用地保护部门,明确部门职责 | 第86页 |
5.4.5 完善生态用地保护的技术措施,全面保护关键性生态用地 | 第86-8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9页 |
作者简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