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关于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2 关于P2P网络借贷模式及影响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关于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管理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研究的创新以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19-20页 |
1.4.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社会交换理论及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21-22页 |
2.1.1 社会交换理论原理 | 第21-22页 |
2.1.2 社会交换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22页 |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22-23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原理 | 第22-23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23页 |
2.3 网络经济学理论及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23-24页 |
2.3.1 网络经济学理论原理 | 第23-24页 |
2.3.2 网络经济学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24页 |
2.4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及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24-26页 |
2.4.1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原理 | 第24-25页 |
2.4.2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管理状况 | 第26-41页 |
3.1 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管理相关内涵及特征 | 第26-31页 |
3.1.1 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管理的相关内涵 | 第26-28页 |
3.1.2 P2P网络借贷平台及其风险的主要特征 | 第28-31页 |
3.2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状况 | 第31-37页 |
3.2.1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整体发展现状 | 第31-34页 |
3.2.2 我国P2P网络借贷问题平台的发展状况 | 第34-37页 |
3.3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37-41页 |
3.3.1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管理现状 | 第37-39页 |
3.3.2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模式及主要风险分析 | 第41-50页 |
4.1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模式 | 第41-42页 |
4.1.1 线上模式 | 第41页 |
4.1.2 线下模式 | 第41-42页 |
4.1.3 线上线下复合模式 | 第42页 |
4.2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主要风险 | 第42-50页 |
4.2.1 信用风险 | 第44-45页 |
4.2.2 流动性风险 | 第45页 |
4.2.3 操作风险 | 第45-46页 |
4.2.4 法律政策风险 | 第46-47页 |
4.2.5 其他风险 | 第47-50页 |
第五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实证研究 | 第50-67页 |
5.1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AHP模型构建 | 第50-61页 |
5.1.1 层次分析法原理说明 | 第50-53页 |
5.1.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53-59页 |
5.1.3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第59-60页 |
5.1.4 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评价判断矩阵的构建 | 第60-61页 |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61-67页 |
5.2.1 准则层判断矩阵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61-63页 |
5.2.2 方案层判断矩阵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63-67页 |
第六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管理对策 | 第67-75页 |
6.1 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 第67-69页 |
6.1.1 建立网络借贷信息动态联动机制 | 第67-68页 |
6.1.2 建立贷后资金追踪回馈体制 | 第68-69页 |
6.1.3 建立网络借贷平台破产清算制度 | 第69页 |
6.2 流动性风险管理对策 | 第69-71页 |
6.2.1 建立规范的风险备用金制度 | 第69-70页 |
6.2.2 建立科学的流动性监控体系 | 第70-71页 |
6.2.3 优化资金管理制度 | 第71页 |
6.3 操作风险管理对策 | 第71-73页 |
6.3.1 强化公司治理结构 | 第71-72页 |
6.3.2 提升人员素质结构 | 第72-73页 |
6.3.3 完善组织结构风险管控职能 | 第73页 |
6.4 法律风险管理对策 | 第73-75页 |
6.4.1 建立激励性法律规制 | 第73-74页 |
6.4.2 建立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