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膺绘画创作美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二、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李方膺绘画创作美学的形成背景 | 第13-20页 |
第一节 社会背景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生平经历 | 第15-20页 |
一、少年时期 | 第15-16页 |
二、入仕前后 | 第16-18页 |
三、职业画家生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主体论 | 第20-32页 |
第一节 师法自然: “庭前老干是吾师” | 第20-27页 |
一、哲学思想基础 | 第20-21页 |
二、画论渊源 | 第21-23页 |
三、艺术实践中的主体建构 | 第23-27页 |
第二节 门户自立: “画家门户终须立” | 第27-32页 |
一、门户意识的产生 | 第27-28页 |
二、门户自立的独特内涵 | 第28-29页 |
三、门户的逐步形成 | 第29-32页 |
第三章 风格论 | 第32-42页 |
第一节 独创: “胸无成竹” | 第32-35页 |
一、“胸无成竹”与“胸有成竹” | 第32-33页 |
二、“胸无成竹”的创造性体现 | 第33-35页 |
第二节 新奇: “不逢摧折不离奇” | 第35-37页 |
一、“追新尚奇”的主体心态 | 第35-36页 |
二、“追新尚奇”的象征意象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丑怪: “梅”意象为代表 | 第37-42页 |
一、人生磨难的艺术映射 | 第38-39页 |
二、人品与画品的相互映照 | 第39-42页 |
第四章 技法论 | 第42-54页 |
第一节 力避俗笔: “洗净铅华不染尘” | 第42-45页 |
一、“淡墨”的哲学意蕴 | 第43页 |
二、“淡墨”的审美特征 | 第43-44页 |
三、“淡墨”的美学思想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笔法尚直: “多谢画家秉直笔” | 第45-48页 |
一、“秉直笔”的诸种成因 | 第46-47页 |
二、“秉直笔”的笔墨解读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布局求新:“位置求生新” | 第48-54页 |
一、善取舍: “赏心只有两三枝” | 第49-50页 |
二、“风”的妙用: 视听觉融通 | 第50-54页 |
第五章 境界论 | 第54-61页 |
第一节 真: “万物贵其真” | 第54-58页 |
一、情感之真 | 第54-55页 |
二、景物之真 | 第55-58页 |
第二节 自适: “自适其性” | 第58-61页 |
第六章 李方膺绘画创作美学的当代价值 | 第61-66页 |
第一节 视觉艺术下的瞬间美 | 第61-63页 |
一、敏锐把握典型瞬间 | 第62页 |
二、巧妙运用残缺之美 | 第62页 |
三、精心设计大片留白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审美创造中的民本情怀 | 第63-66页 |
一、民本情怀的历史传承 | 第63-64页 |
二、民本情怀的审美创造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