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南太湖地域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色营造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特色镇村”的建设热潮第12页
        1.1.2 村落空间营造的“记忆缺失”第12-13页
        1.1.3 乡村复兴的迫切诉求第1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1 公共空间的研究动态第14-16页
        1.3.2 公共空间的更新与特色营造策略第16-18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 研究框架第20-21页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第21-29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3页
        2.1.1 “南太湖”地区的界定第21页
        2.1.2 “传统村落”的定义第21页
        2.1.3 空间、公共空间与特色第21-23页
    2.2 村落公共空间的体系第23-25页
        2.2.1 肌理空间第23页
        2.2.2 “面”状空间第23-24页
        2.2.3 “线”状空间第24页
        2.2.4 “点”状空间第24页
        2.2.5 共性与个性特色第24-25页
    2.3 相关理论结合与实践第25-28页
        2.3.1 “有机更新”理论第25页
        2.3.2 “集体记忆”理论第25-26页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6-27页
        2.3.4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第27页
        2.3.5 “特色村落”培育建设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南太湖地域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现状研究第29-40页
    3.1 南太湖地域概况第29-31页
        3.1.1 自然条件与历史沿革第29页
        3.1.2 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第29-30页
        3.1.3 人口组成与特色产业第30页
        3.1.4 传统村落分布现状第30-31页
    3.2 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第31-33页
        3.2.1 自然环境因素第31-32页
        3.2.2 地域文化因素第32页
        3.2.3 社会经济因素第32-33页
    3.3 公共空间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33-36页
        3.3.1 公共空间的现状第33-34页
        3.3.2 存在的问题梳理第34-35页
        3.3.3 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第35-36页
    3.4 南太湖地域传统村落特色综述第36-39页
        3.4.1 南太湖传统村落分类及基本特征第36-38页
        3.4.2 不同地域传统村落的差异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南太湖地域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实践案例第40-52页
    4.1 湖州和孚镇荻港村第40-46页
        4.1.1 荻港村概况第40-41页
        4.1.2 荻港村公共空间营造实践第41-43页
        4.1.3 特色生态空间的布局规划第43-44页
        4.1.4 特色文化空间的再现第44-45页
        4.1.5 公共空间更新的成效第45-46页
    4.2 湖州织里镇义皋村第46-51页
        4.2.1 义皋村概况第46-47页
        4.2.2 义皋村公共空间营造实践第47-48页
        4.2.3 特色生态空间的布局规划第48-49页
        4.2.4 特色文化空间的再现第49-50页
        4.2.5 公共空间更新的成效第50-51页
    4.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村落公共空间特色营造策略研究第52-67页
    5.1 公共空间特色营造的基本思路第52-55页
        5.1.1 特色营造的内容第52页
        5.1.2 特色营造的原则第52-55页
    5.2 村落特色元素的撷取第55-58页
        5.2.1 保护自然生态元素第55页
        5.2.2 传承民俗文化元素第55-56页
        5.2.3 延续空间风貌元素第56-58页
    5.3 村落公共元素的梳理第58-61页
        5.3.1 村落肌理的系统整合第58-59页
        5.3.2 建筑空间“点、线、面”的序列组织第59-60页
        5.3.3 公共空间场所环境要素的复合第60-61页
    5.4 村落空间特色的塑造第61-65页
        5.4.1 村落空间骨架特色更新第61-62页
        5.4.2 村落空间节点特色更新第62-64页
        5.4.3 院落布局特色更新第64页
        5.4.4 建筑群落空间特色更新第64-65页
    5.5 空间特色的营造实施与保障第65-66页
        5.5.1 创新“乡村+文化主题”模式第65页
        5.5.2 提升村落科学化管理水平第65-66页
        5.5.3 积极引导村民参与第66页
        5.5.4 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第66页
    5.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语第67-71页
    6.1 主要结论第67-68页
    6.2 创新点第68-69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图表目录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作者简历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卷边钢板PEC柱—钢梁外伸端板对穿螺栓连接组合框架抗震性能
下一篇:以梅里达花园一期工程为例的软基纠偏加固处理技术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