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知识产权论文

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1-14页
第一章 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基本问题第14-23页
    一、商品化与商品化权的起源第14-15页
    二、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概念界定第15-20页
        (一)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含义第15-17页
        (二)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权利性质第17-18页
        (三)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分类第18-20页
    三、虚拟角色商品化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第20-23页
        (一)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主体第20-21页
        (二)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客体第21-22页
        (三)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虚拟角色商品化权保护的必要性第23-27页
    一、虚拟角色商品化权保护的法理基础第23-25页
        (一)劳动成果说第23-24页
        (二)利益平衡论第24-25页
    二、虚拟角色商品化权保护的现实必要性第25-27页
        (一)虚拟角色的经济价值第25页
        (二)合理解决权益纠纷第25-27页
第三章 美国、德国对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保护第27-40页
    一、美国对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保护第27-31页
        (一)著作权法的保护第27-30页
        (二)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第30-31页
    二、德国对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保护第31-38页
        (一)著作权法的保护第32-37页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第37-38页
    三、对两国虚拟角色商品化权保护制度的评析第38-40页
第四章 我国现行法对虚拟角色商品化权保护的局限性第40-46页
    一、现行著作权法保护及其局限第40-42页
        (一)保护标准的局限性第40-41页
        (二)保护内容的局限性第41页
        (三)侵权赔偿救济的局限性第41-42页
    二、现行商标法保护及其局限第42-43页
        (一)商标权取得与存续制度的局限性第42-43页
        (二)商标权保护范围的局限性第43页
        (三)商标权侵权认定的局限性第43页
    三、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及其局限第43-46页
        (一)保护目的的差异性第44页
        (二)保护主体的局限性第44-45页
        (三)保护方式的被动性第45-46页
第五章 我国虚拟角色商品化权保护构思第46-51页
    一、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保护路径选择第46-47页
    二、现阶段交叉保护之完善第47-51页
        (一)加强著作权法的保护第48-49页
        (二)完善商标法的保护第49页
        (三)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第49-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缩略语表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面车位权属研究--基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法教义学分析
下一篇: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