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5-17页 |
四、本文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 第17-18页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双城宗教生态演变的历史研究 | 第20-46页 |
第一节 历史维度下的双城宗教生态的演变轨迹 | 第20-34页 |
一、双城历史上的宗教生态变迁概述 | 第20-21页 |
二、双城宗教生态变迁所凸显的主要历史现象述陈 | 第21-34页 |
第二节 双城宗教生态形成的社会文化动因 | 第34-39页 |
一、文化风俗与宗教生态的关系 | 第34-36页 |
二、政治因素与宗教生态之间的关系 | 第36-38页 |
三、人口迁徙对宗教生态的影响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双城宗教生态发展模式的标本意义及历史反思 | 第39-44页 |
一、双城宗教生态模式的标本意义 | 第40-41页 |
二、双城宗教生态变迁的历史反思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二章 双城宗教生态实证研究 | 第46-81页 |
第一节 民俗宗教生态现状调研 — 承旭门、魁星楼、财神庙调查 | 第46-51页 |
一、承旭门 — — 传统儒家思想与民间信仰的契合 | 第46-47页 |
二、魁星楼 — — 儒家文化的神秘主义演绎 | 第47-49页 |
三、财神庙 — — 民间信仰的延续 | 第49-51页 |
第二节 佛教生态现状调研 — — G、X寺 调查 | 第51-69页 |
一、双城佛教的内部实践问题 | 第51-58页 |
二、双城佛教对民间信仰的态度 | 第58-61页 |
三、佛教在双城宗教生态中的比重问题探索 | 第61-64页 |
四、X寺 的合法地位问题引发的宗教生态构建思考 | 第64-69页 |
第三节 新教生态现状调研 — — H、F教 堂调查 | 第69-79页 |
一、两个教堂的宗教实践特点 | 第69-71页 |
二、教会的组织形式及经济来源问题 | 第71-73页 |
三、教徒皈依的动因个案研究 | 第73-76页 |
四、基督教内部生态问题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三章 宗教生态变迁的逻辑关系研究 | 第81-94页 |
第一节 政治、历史中影响宗教生态的偶然因素 | 第81-84页 |
一、政治因素带来的宗教生态的变化 | 第81-83页 |
二、重大历史事件对宗教生态的影响 | 第83-84页 |
第二节 双城的宗教生态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 第84-88页 |
一、民俗在双城宗教生态构成中的作用 | 第84-86页 |
二、文化地理学视阈下民俗文化与宗教生态关系研究的构想 | 第86-88页 |
第三节 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 第88-91页 |
一、佛教在双城地区的宗教生态中的强势地位 | 第88页 |
二、民间信仰在双城宗教生态变迁中的调节、支撑作用 | 第88-89页 |
三、基督教等异质文化宗教在双城的变迁所呈现出的文化问题 | 第89-91页 |
第四节 寺院佛教与民间佛教影响力问题探究 | 第91-93页 |
一、佛教内部具有影响力的实践模式 | 第91-92页 |
二、双城佛教变迁的几点反思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7页 |
附录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