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微细颗粒污染的危害 | 第12页 |
1.1.2 微细颗粒的来源 | 第12-13页 |
1.1.3 微细颗粒预处理技术 | 第13页 |
1.2 微细颗粒凝并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颗粒凝并机理 | 第13-14页 |
1.2.2 湍流凝并 | 第14-15页 |
1.2.3 声波凝并 | 第15-17页 |
1.2.4 蒸汽相变凝并 | 第17-18页 |
1.3 课题来源与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微细颗粒凝并的数学模型 | 第20-33页 |
2.1 离散颗粒模型 | 第20-21页 |
2.2 颗粒群平衡模型 | 第21-25页 |
2.2.1 模型简介 | 第21-23页 |
2.2.2 求解方法的选择 | 第23-24页 |
2.2.3 离散法 | 第24-25页 |
2.3 凝并模型的选择 | 第25页 |
2.4 多相流模型 | 第25-30页 |
2.4.1 多相流模型的选择 | 第26页 |
2.4.2 欧拉多相流模型 | 第26-28页 |
2.4.3 多相流湍流模型 | 第28-29页 |
2.4.3.1 k-ε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28页 |
2.4.3.2 k-ε 输运方程 | 第28-29页 |
2.4.4 相间换热模型 | 第29-30页 |
2.5 PBM与CFD耦合模型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凝并核函数与凝结增长速率函数 | 第33-41页 |
3.1 凝并核函数 | 第33-37页 |
3.1.1 湍流凝并核函数 | 第33-35页 |
3.1.2 声波凝并核函数 | 第35-36页 |
3.1.3 复合凝并核函数 | 第36-37页 |
3.2 凝结增长速率函数 | 第37-40页 |
3.2.1 模型假设 | 第37-38页 |
3.2.2 模型建立 | 第38-40页 |
3.2.2.1 Kelvin效应 | 第38-39页 |
3.2.2.2 凝结增长动力学方程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湍流凝并的数值模拟 | 第41-46页 |
4.1 物理模型 | 第41页 |
4.2 计算方法与边界条件 | 第41-42页 |
4.3 模型计算与分析 | 第42-45页 |
4.3.1 来流雷诺数对湍流凝并的影响 | 第43页 |
4.3.2 停留时间对湍流凝并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3 初始颗粒数浓度对湍流凝并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凝并的数值模拟 | 第46-57页 |
5.1 波函数 | 第46页 |
5.2 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 | 第46-47页 |
5.3 模型计算与分析 | 第47-56页 |
5.3.1 来流速度变化对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凝并的影响 | 第48-49页 |
5.3.2 来流速度一定时声波作用下的流场 | 第49页 |
5.3.3 种子颗粒对声波凝并的敏感性分析 | 第49-51页 |
5.3.3.1 添加种子颗粒对声波凝并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3.2 种子颗粒粒径对声波凝并的影响 | 第51页 |
5.3.4 种子颗粒作用下相关因素对声波凝并的影响 | 第51-56页 |
5.3.4.1 声频对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凝并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4.2 声压级对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凝并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4.3 停留时间对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凝并的影响 | 第54页 |
5.3.4.4 初始颗粒数浓度对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凝并的影响 | 第54-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蒸汽相变凝并的数值模拟 | 第57-65页 |
6.1 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 | 第57-58页 |
6.2 模型计算与分析 | 第58-63页 |
6.2.1 来流速度变化对相变凝并的敏感性分析 | 第59页 |
6.2.2 来流速度一定时相关因素对相变凝并的影响 | 第59-63页 |
6.2.2.1 初始蒸汽饱和度对相变凝并的影响 | 第59-60页 |
6.2.2.2 停留时间对相变凝并的影响 | 第60-61页 |
6.2.2.3 初始颗粒数浓度对相变凝并的影响 | 第61-62页 |
6.2.2.4 初始粒径对相变凝并的影响 | 第62-6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七章 基于旋流雾化的复合凝并装置的设计与模拟 | 第65-78页 |
7.1 基于旋流雾化的复合凝并装置构造 | 第65-66页 |
7.2 动量比 | 第66页 |
7.3 流线及颗粒运动轨迹的模拟 | 第66-72页 |
7.3.1 颗粒受到的声波作用力 | 第66-67页 |
7.3.2 假设条件及计算方法 | 第67-68页 |
7.3.3 模型计算与分析 | 第68-72页 |
7.3.3.1 流线 | 第68-69页 |
7.3.3.2 不同动量比对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 | 第69-70页 |
7.3.3.3 不同粒径微细颗粒的运动轨迹 | 第70-71页 |
7.3.3.4 声波对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 | 第71-72页 |
7.4 凝并效率的计算 | 第72-76页 |
7.4.1 计算方法与边界条件 | 第72-73页 |
7.4.2 模型计算与分析 | 第73-76页 |
7.4.2.1 复合凝并装置的凝并效率分析 | 第74-75页 |
7.4.2.2 停留时间对复合凝并效率的影响 | 第75-76页 |
7.4.2.3 雾化蒸汽量对复合凝并效率的影响 | 第7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总结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表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