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瓦格纳乐剧观念中的哲理性 | 第14-28页 |
一、 瓦格纳“乐剧”创作观念 | 第14-23页 |
1. 乐剧与浪漫主义歌剧的区别 | 第15-19页 |
2. 瓦格纳理想的乐剧观念 | 第19-23页 |
二、 乐剧思维的哲学化 | 第23-28页 |
1. 瓦格纳经历与叔本华哲学理念的趋同之议 | 第23-25页 |
2. 哲学之悲与早期“乐剧”悲的不同 | 第25-28页 |
第二章 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哲学渗透与人物音乐分析 | 第28-52页 |
一、 叔本华意志、理念、表象与乐剧三重世界的阐释 | 第28-32页 |
1. 意志与死亡 | 第29-30页 |
2. 理念与黑夜 | 第30-31页 |
3. 表象与白天 | 第31-32页 |
二、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人物形象的音乐分析 | 第32-52页 |
1. 忠诚、真情的英雄男性角色——特里斯坦 | 第33-38页 |
2. 执着、冒险的女性角色——伊索尔德 | 第38-42页 |
3. 无私、坦诚的侍女——布兰甘妮 | 第42-47页 |
4. 忠诚的士兵—库文奈尔和背叛的朋友—梅洛特 | 第47-52页 |
第三章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艺术价值之哲理性解读 | 第52-64页 |
一、 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思想的哲学阐释 | 第52-56页 |
1. 追求、挣扎的痛苦轮回 | 第53-54页 |
2. 忠诚与背叛的永恒主题 | 第54-55页 |
3. 死亡的神圣与解脱 | 第55-56页 |
二、 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哲学之美 | 第56-64页 |
1. 对爱情题材的哲学升华 | 第57-58页 |
2. 音乐技法的哲学表现 | 第58-60页 |
3. 神话题材的现实化、哲学化过渡 | 第60-62页 |
4. 乐剧戏剧性多元化的哲学表现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