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采煤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2.2 采煤机截割部传动系统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泵控马达液压系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采煤机液压-机械短程截割传动系统参数设计 | 第15-27页 |
2.1 MG300/700 型双滚筒采煤机性能参数 | 第15-16页 |
2.2 采煤机液压-机械短程截割传动系统方案 | 第16-18页 |
2.3 液压驱动系统参数设计 | 第18-21页 |
2.3.1 变量泵参数匹配及选型 | 第18-19页 |
2.3.2 定量马达参数匹配及选型 | 第19-21页 |
2.3.3 截割电机参数匹配及选型 | 第21页 |
2.4 齿轮减速系统参数设计 | 第21-26页 |
2.4.1 齿轮参数设计 | 第21-22页 |
2.4.2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验算 | 第22-24页 |
2.4.3 齿根弯曲疲劳强度验算 | 第24-25页 |
2.4.4 齿轮减速系统基本参数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基于联合仿真平台的采煤机液压-机械短程截割传动系统模型 | 第27-51页 |
3.1 AMESIM-MATLAB联合仿真技术及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3.1.1 联合仿真软件的设置 | 第27页 |
3.1.2 联合仿真的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3.2 截割电机模型 | 第28-32页 |
3.2.1 截割电机数学模型 | 第28-31页 |
3.2.2 截割电机仿真模型 | 第31-32页 |
3.3 液压系统关键元件模型 | 第32-40页 |
3.3.1 柱塞泵柱塞马达参数模型 | 第32-36页 |
3.3.2 柱塞泵柱塞马达仿真模型 | 第36-38页 |
3.3.3 溢流阀模型 | 第38-40页 |
3.4 齿轮减速系统模型 | 第40-47页 |
3.4.1 耦合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40-42页 |
3.4.2 行星减速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42-44页 |
3.4.3 系统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44-47页 |
3.5 液压-机械短程截割传动系统耦合模型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4 采煤机液压-机械短程截割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 第51-63页 |
4.1 截割传动系统中连接刚度和阻尼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51-55页 |
4.1.1 连接阻尼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4.1.2 连接刚度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 齿轮减速系统时变啮合刚度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 泵流量脉动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57-61页 |
4.3.1 时域分析 | 第57-59页 |
4.3.2 频谱分析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5 采煤机液压-机械短程截割传动系统调速及缓冲性能研究 | 第63-81页 |
5.1 采煤机滚筒负载模型 | 第63-66页 |
5.1.1 滚筒受力分析 | 第63-64页 |
5.1.2 滚筒负载模型 | 第64-66页 |
5.2 液压系统控制模型 | 第66-68页 |
5.3 蓄能器模型 | 第68-69页 |
5.4 液压-机械短程截割传动系统仿真模型 | 第69-71页 |
5.5 液压-机械短程截割传动系统调速特性分析 | 第71-75页 |
5.5.1 滚筒调速方案 | 第71-72页 |
5.5.2 截割传动系统调速特性分析 | 第72-75页 |
5.6 液压-机械短程截割传动系统缓冲性能分析 | 第75-79页 |
5.6.1 变负载工况下截割传动系统动态响应分析 | 第75-77页 |
5.6.2 截割传动系统缓冲性能分析 | 第77-7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1-82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82页 |
6.3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9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