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14-2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4-17页 |
1.1.1 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4-15页 |
1.1.2 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统筹和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1.3 潍坊市的城镇化及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7-22页 |
1.2.1 国内关于资源统筹和配置机制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7-21页 |
1.2.2 国外关于资源统筹和配置机制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1.3 论文的内容结构 | 第22-23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1 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法 | 第23页 |
1.4.2 文献研究法 | 第23-24页 |
1.4.3 个案研究法 | 第24页 |
1.4.4 跨学科研究法 | 第24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5-33页 |
2.1 城镇化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2.2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 第26-28页 |
2.3 资源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28-30页 |
2.4 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理论 | 第30-31页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1-33页 |
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理论 | 第33-44页 |
3.1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 | 第33-35页 |
3.2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35-38页 |
3.2.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5页 |
3.2.2 协调发展原则 | 第35-36页 |
3.2.3 集约化发展原则 | 第36-37页 |
3.2.4 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 | 第37-38页 |
3.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 第38-41页 |
3.3.1 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提升资源统筹和配置水平 | 第38页 |
3.3.2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结构体系 | 第38-39页 |
3.3.3 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 第39-40页 |
3.3.4 统筹城乡资源,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 第40-41页 |
3.4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路径 | 第41-44页 |
3.4.1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 | 第41页 |
3.4.2 大力发展城镇服务业 | 第41-42页 |
3.4.3 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 第42页 |
3.4.4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42-44页 |
4 国外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相关经验与启示 | 第44-56页 |
4.1 韩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 | 第44-46页 |
4.1.1 韩国城市化进程 | 第44页 |
4.1.2 韩国城市化的特征 | 第44-45页 |
4.1.3 韩国城市化中的资源配置及其问题 | 第45-46页 |
4.2 美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 | 第46-48页 |
4.2.1 美国城镇化的阶段 | 第46页 |
4.2.2 美国城镇化的特点 | 第46-47页 |
4.2.3 美国城镇化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 第47-48页 |
4.3 英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 | 第48-51页 |
4.3.1 英国城镇化进程 | 第48-49页 |
4.3.2 英国城镇化的特点 | 第49-50页 |
4.3.3 英国城镇化中的经典案例 | 第50-51页 |
4.4 拉美国家城镇化建设与发展 | 第51-53页 |
4.4.1 拉美国家城镇化的进程 | 第51-52页 |
4.4.2 拉美国家推进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4.5 国外城镇化的启示 | 第53-56页 |
4.5.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 第53-54页 |
4.5.2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第54页 |
4.5.3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第54-56页 |
5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类型与结构 | 第56-72页 |
5.1 城镇化发展的自然资源 | 第56-60页 |
5.1.1 潍坊市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 | 第56-59页 |
5.1.2 潍坊市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其评价 | 第59-60页 |
5.2 城镇化发展的经济社会资源 | 第60-65页 |
5.2.1 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 | 第61-62页 |
5.2.2 潍坊市城镇化经济社会资源的发展规划 | 第62-63页 |
5.2.3 潍坊市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及解决方式 | 第63-65页 |
5.3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要素资源流动 | 第65-69页 |
5.3.1 城乡一体化中要素流动的意义 | 第65-66页 |
5.3.2 城乡一体化中要素流动的案例 | 第66-68页 |
5.3.3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素流动的基本内容 | 第68-69页 |
5.4 新型城镇化发展面对的资源结构 | 第69-72页 |
5.4.1 城镇化的资源结构 | 第69-70页 |
5.4.2 城镇化资源结构面临的问题 | 第70页 |
5.4.3 潍坊市解决资源结构问题的梯次推进模式 | 第70-72页 |
6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模型 | 第72-89页 |
6.1 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与资源利用 | 第72-76页 |
6.1.1 城镇化中的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问题 | 第72-73页 |
6.1.2 潍坊市产业结构现状 | 第73-74页 |
6.1.3 潍坊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 | 第74-76页 |
6.2 人口集聚、社区建设与资源利用 | 第76-79页 |
6.2.1 社区在城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 第77页 |
6.2.2 潍坊市社区公共资源的配置做法 | 第77-78页 |
6.2.3 社区公共资源的利用及展望 | 第78-79页 |
6.3 文化建设、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 第79-81页 |
6.3.1 城镇化中的公共文化建设问题 | 第79页 |
6.3.2 潍坊市的文化资源及利用 | 第79-81页 |
6.3.3 文化资源与城镇化发展 | 第81页 |
6.4 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与资源利用 | 第81-84页 |
6.4.1 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 第81-82页 |
6.4.2 城镇化视野中的环境问题 | 第82-83页 |
6.4.3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推进城镇化进程 | 第83-84页 |
6.5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模型 | 第84-89页 |
6.5.1 加强城乡资源统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 | 第84-85页 |
6.5.2 城乡资源统筹的基本内容和过程 | 第85-86页 |
6.5.3 潍坊市推进乡城资源统筹的问题和展望 | 第86-89页 |
7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 | 第89-100页 |
7.1 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机制 | 第89-92页 |
7.1.1 资源配置的机制和任务 | 第89页 |
7.1.2 城镇化资源配置的政府和市场作用 | 第89-90页 |
7.1.3 潍坊市城镇化中的政府和市场作用 | 第90-92页 |
7.2 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边界 | 第92-94页 |
7.2.1 城镇化中的政府作用 | 第92-93页 |
7.2.2 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边界 | 第93-94页 |
7.3 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有效结合方式 | 第94-97页 |
7.3.1 发挥政府规划引领作用 | 第94-95页 |
7.3.2 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 第95页 |
7.3.3 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第95-96页 |
7.3.4 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建设 | 第96-97页 |
7.4 农民、市场主体与政府的博弈关系与利益均衡机制 | 第97-100页 |
7.4.1 城镇化中的利益博弈问题 | 第97-98页 |
7.4.2 利益博弈与利益保障机制设计 | 第98-100页 |
8 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资源配置机制安排 | 第100-113页 |
8.1 新型产业化与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 | 第100-103页 |
8.1.1 新型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 第100-101页 |
8.1.2 潍坊市推进新型产业化的主要举措 | 第101-103页 |
8.1.3 新型产业化与城镇化资源配置 | 第103页 |
8.2 基础设施与社区建设的资源配置机制 | 第103-107页 |
8.2.1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103-104页 |
8.2.2 潍坊市推进社区资源建设的主要做法 | 第104-106页 |
8.2.3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配置 | 第106-107页 |
8.3 社会事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 | 第107-108页 |
8.3.1 发展社会事业的重大意义 | 第107-108页 |
8.3.2 发展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机制 | 第108页 |
8.4 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源配置机制 | 第108-113页 |
8.4.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 第108-110页 |
8.4.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 第110-111页 |
8.4.3 潍坊市城镇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应对机制 | 第111-113页 |
9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有效与可持续配置的支撑条件 | 第113-126页 |
9.1 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持与制度环境 | 第113-116页 |
9.1.1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 第114页 |
9.1.2 建立健全城镇化制度特别是土地保护制度体系 | 第114-115页 |
9.1.3 建立和完善群众工作机制 | 第115-116页 |
9.2 探索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有序发展模式 | 第116-122页 |
9.2.1 各地推进城镇化的实践探索 | 第116-118页 |
9.2.2 潍坊市推进城镇化的未来展望 | 第118-122页 |
9.3 有效实现农民的观念转变与社会角色转换 | 第122-124页 |
9.4 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要素与资源流动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个人简历 | 第132-13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