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

毛细管网不同敷设方式供冷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毛细管网辐射供冷技术简介第10-13页
        1.2.1 毛细管网辐射供冷工作原理第10-11页
        1.2.2 毛细管网系统的优势第11-12页
        1.2.3 与传统空调对比分析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5-18页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2 供冷实验设计第18-30页
    2.1 实验系统的介绍第18-22页
        2.1.1 实验室概况第18页
        2.1.2 实验空调系统概况第18-21页
        2.1.3 实验监测系统概况第21-22页
    2.2 实验内容第22-23页
        2.2.1 实验内容第22页
        2.2.2 实验时间安排第22-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26页
        2.3.1 室内空间温度监测第23-24页
        2.3.2 室内围护结构表面温度监测第24页
        2.3.3 室内相对湿度监测第24-25页
        2.3.4 辐射表面热成像监测第25页
        2.3.5 系统热量监测第25-26页
        2.3.6 室外气象参数监测第26页
        2.3.7 新风温度、风速的监测第26页
    2.4 实验仪器及误差分析第26-28页
        2.4.1 实验仪器第26-27页
        2.4.2 监测数据误差分析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30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0-72页
    3.1 固定管内流速,变化供水温度第30-50页
        3.1.1 室内温度第30-38页
        3.1.2 室内湿度第38-40页
        3.1.3 各壁面温度分析第40-44页
        3.1.4 PMV、PPD分析第44-47页
        3.1.5 散热量分析第47-49页
        3.1.6 本节小结第49-50页
    3.2 固定供水温度,变化管内流速第50-66页
        3.2.1 室内温度第51-57页
        3.2.2 室内湿度第57-58页
        3.2.3 各壁面温度分析第58-62页
        3.2.4 PMV、PPD分析第62-64页
        3.2.5 散热量分析第64-65页
        3.2.6 本节小结第65-66页
    3.3 影响因素分析第66-72页
        3.3.1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第66-67页
        3.3.2 影响舒适性的主要因素分析第67-68页
        3.3.3 影响舒适性的次要因素分析第68-69页
        3.3.4 本节小结第69-72页
4 数值模拟分析第72-94页
    4.1 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第72-76页
        4.1.1 模拟软件-Airpak简介第72-73页
        4.1.2 控制方程第73-75页
        4.1.3 湍流数学模型第75-76页
        4.1.4 控制方程的离散第76页
    4.2 物理模型建立第76-77页
    4.3 网格划分第77页
    4.4 边界条件的设置第77-78页
    4.5 实验条件模拟结果分析第78-86页
        4.5.1 实验条件下毛细管网不同敷设方式室内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第78-84页
        4.5.2 实验条件下毛细管网不同敷设方式室内速度场模拟结果分析第84-85页
        4.5.3 实验条件下毛细管网不同敷设方式PMV、PPD模拟结果分析第85-86页
    4.6 优化条件模拟结果分析第86-92页
        4.6.1 优化条件下毛细管网不同敷设方式室内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第86-90页
        4.6.2 优化条件下毛细管网不同敷设方式室内速度场模拟结果分析第90-91页
        4.6.3 优化条件下毛细管网不同敷设方式PMV、PPD模拟结果分析第91-92页
    4.7 本章小结第92-9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94-98页
    5.1 主要结论第94-95页
    5.2 研究展望第95-98页
致谢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附录第104页
    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04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专利目录第104页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边坡工程中自适应锚索受力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四川成都地区居住建筑能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