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完善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言第9-10页
第一章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背景第10-16页
    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产生第10-13页
        (一) 我国不起诉制度的立法现状第10-11页
        (二)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特征第11-12页
        (三)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现有不起诉制度的有力补充第12-13页
    二、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3-16页
        (一) 起诉便宜主义第13-14页
        (二) 恢复性司法理念第14页
        (三) 少年司法中的个别化处遇原则第14-15页
        (四) 符合我国传统思想和诉讼文化第15-16页
第二章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现状第16-27页
    一、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践探索第16-21页
        (一)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实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细则》第16-18页
        (二) 温州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对轻微犯罪依法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意见》第18-19页
        (三) 蓬莱市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第19-21页
    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争议第21-23页
        (一) 检察机关行使决定权是否会侵害法院的审判权第21-22页
        (二) 启动标准宜宽或宜窄第22页
        (三) “悔过情节”如何定性第22-23页
        (四) 监督机制是否有所突破第23页
    三、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选择第23-27页
        (一) 适用范围——启动标准较窄第23-24页
        (二) 考核条件——主要体现为原则性规定第24-27页
第三章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不足第27-39页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域外规定及运行第27-33页
        (一) 日本的暂缓起诉制度第27-29页
        (二) 德国的起诉保留制度第29-30页
        (三) 台湾地区的“缓起诉”第30-32页
        (四) 美国的暂缓起诉制度第32-33页
    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特点第33-36页
        (一) 适用范围与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相适应第33-34页
        (二) 社会公共利益原则得以突出体现第34-35页
        (三) 监督制约机制不可或缺第35页
        (四) 考核机制须有实质标准第35-36页
    三、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立法规定的不足第36-39页
        (一) 与相对不起诉的逻辑关系仍未清晰第36页
        (二) 适用范围的局限性第36-37页
        (三) 监督制约程序滞后第37-38页
        (四) 考核工作参与主体略显单薄第38页
        (五) 考核机制缺乏实质标准第38-39页
第四章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完善第39-47页
    一、与相对不起诉在逻辑关系上区分清晰第39页
    二、适用范围突破局限性,形式要件逐步向实质化要件过渡第39-40页
        (一) 扩大适用范围第40页
        (二) 形式要件逐步向实质要件过渡第40页
    三、考核机制中吸纳多元主体,考核标准实质化,落实考核实效第40-43页
        (一) 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完善考核帮教组织第41页
        (二) 科学合理制定考核标准,落实考核实效第41-42页
        (三) 规范考核程序第42-43页
        (四) 建立跟踪回访机制第43页
    四、加强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实效,实现个案公正第43-45页
        (一) 立法监督第43-44页
        (二) 外部监督第44-45页
        (三) 权力监督第45页
    五、贯彻社会公共利益原则,确保制度合理运行第45-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类膨胀素TrSwol和BsEXLX1在毕赤酵母中的优化表达和功能特性研究
下一篇:重婚罪疑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