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0页 |
二、选题来源 | 第10-11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四、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 第11-17页 |
(一) 关于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三人的传记类专著和论文研究情况 | 第11-13页 |
(二) 关于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三人新闻活动和新闻作品的研究情况 | 第13-15页 |
(三) 关于"三剑客"其他方面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四) 关于女性传媒工作者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五)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7页 |
五、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积淀、蓄势待发——民国中后期女报人的时代背景和媒体环境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民国中后期女报人崛起的时代背景 | 第18-20页 |
(一) 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 第18-19页 |
(二) 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 第19-20页 |
(三) 报刊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平台 | 第20页 |
第二节 民国中后期女报人生存的媒体环境 | 第20-24页 |
(一) 民营报刊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二) 女报人的生存环境——民营报刊给女报人带来的职业机会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成长、成名——浦熙修、杨刚和彭子冈从事新闻事业的肇始与历程 | 第24-35页 |
第一节 "三剑客"投身新闻行业的先决条件与契机 | 第24-29页 |
(一) 成长为女报人的先决条件 | 第24-26页 |
(二) 走上新闻之路的契机 | 第26-29页 |
第二节 "三剑客"在民营报业中的成长蜕变 | 第29-35页 |
(一) 从《新民报》的第一位女记者到不可替代——女中豪杰浦熙修 | 第30-32页 |
(二) 深闺中走出的《大公报》"两刚"——浩烈杨刚与刚直彭子冈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国家、民族——"三剑客"笔下建构的社会图景 | 第35-50页 |
第一节 民国中期"三剑客"的抗战题材报道掠影 | 第35-43页 |
(一) 浦熙修——新闻检查制度夹缝中突围的楷模 | 第35-39页 |
(二) 杨刚——透过战争看社会的战地记者 | 第39-40页 |
(三) 彭子冈——敢于质疑权威的记者 | 第40-43页 |
(四) 小结 | 第43页 |
第二节 民国后期"三剑客"的报道分析 | 第43-50页 |
(一) 浦熙修——政治协商报道群像写生 | 第43-46页 |
(二) 杨刚——勾勒真实的美国社会 | 第46-48页 |
(三) 彭子冈——从细微处白描真相 | 第48-49页 |
(四)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女性、报人——双重视角下的身份认同 | 第50-56页 |
第一节 女性知识分子的职业追求及女报人与民营报纸的关系 | 第50-52页 |
(一) 民国中后期知识女性的先驱者 | 第50-51页 |
(二) 女性身份的报人与民营报纸的互动 | 第51-52页 |
(三) 小结 | 第52页 |
第二节 "三剑客"与同时期女报人的比较 | 第52-56页 |
(一) 视角的多元与单一——激进的"三剑客"与"保守的"解放区女报 | 第52-54页 |
(二) 职业与事业——"三剑客"与上海的女报人之比较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作品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