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2 产城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产城融合的概念及内涵 | 第19-21页 |
2.1.1 产城融合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产城融合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2.1.3 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20-21页 |
2.2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 第21-22页 |
2.2.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 第21页 |
2.2.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 第21-22页 |
2.3 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发展 | 第22-23页 |
2.3.1 新型城镇化是产城融合的动力源泉 | 第22页 |
2.3.2 新型城镇化为产城融合提供要素保障 | 第22-23页 |
2.3.3 新型城镇化深化了产城融合的内容 | 第23页 |
2.4 产城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4.1 区位理论 | 第23页 |
2.4.2 产业集聚理论 | 第23-24页 |
2.4.3 产城一体化理论 | 第24页 |
2.4.4 开发区生命周期理论 | 第24-26页 |
3 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和协调度测评 | 第26-34页 |
3.1 我国开发区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3.2 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 第27-28页 |
3.2.1 产业发展速度快,生活配套设施不足 | 第27页 |
3.2.2 过于依赖主城区,缺乏城市功能培育 | 第27页 |
3.2.3 招商引资随机性强,产业关联度不强 | 第27页 |
3.2.4 公共配套不完善,职住分离现象严重 | 第27页 |
3.2.5 文化氛围薄弱,高端人才集聚困难 | 第27-28页 |
3.2.6 开发强度较大,影响生态环境质量 | 第28页 |
3.3 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3.3.1 园区建设初衷与发展的时代局限 | 第28页 |
3.3.2 园区规划建设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 第28-29页 |
3.3.3 建设过程中产城分离的路径谬误 | 第29页 |
3.4 产城融合发展协调度测评 | 第29-34页 |
3.4.1 测评指标选取原则 | 第29-30页 |
3.4.2 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31页 |
3.4.3 城市化和产业化指数X、Y的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3.4.4 耦合协调计算模型选取 | 第32-34页 |
4 浙江浦江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34-49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34-38页 |
4.2 开发区产城融合协调度的计算 | 第38-45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4.3.1 浙江浦江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处于初级协调阶段 | 第45-46页 |
4.3.2 浙江浦江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 第46-49页 |
4.3.2.1 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够强 | 第46-47页 |
4.3.2.2 生产配套设施相对不足 | 第47页 |
4.3.2.3 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 第47页 |
4.3.2.4 城市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 第47-48页 |
4.3.2.5 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不强 | 第48-49页 |
5 推进浙江浦江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9-55页 |
5.1 要树立科学的产城融合发展理念 | 第49页 |
5.2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 第49页 |
5.3 要构建多元化的产业链体系支撑 | 第49-50页 |
5.4 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 第50-51页 |
5.5 要积极推进生活服务配套设施 | 第51-52页 |
5.6 加强便捷高效的生产配套设施建设 | 第52页 |
5.7 要重视与城区的高度复合 | 第52-55页 |
6 结论与启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