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止血材料 | 第10-15页 |
1.1.1 止血材料的分类 | 第10-12页 |
1.1.2 凝血机理 | 第12-14页 |
1.1.3 止血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 壳聚糖凝血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壳聚糖的凝血性能 | 第15-17页 |
1.2.2 壳聚糖在止血材料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 蚕蛹壳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1 蚕蛹壳聚糖的资源优势 | 第18-19页 |
1.3.2 蚕蛹壳聚糖的制备工艺 | 第19-20页 |
1.3.3 蚕蛹壳聚糖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第2章 引论 | 第24-28页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2 研究的内容 | 第25页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第3章 蚕蛹壳聚糖复合止血材料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第28-48页 |
3.1 蚕蛹壳聚糖的制备 | 第28-3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3.2 蚕蛹壳聚糖复合止血材料的制备 | 第31-3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3.3 蚕蛹壳聚糖复合止血材料的制备工艺优化 | 第39-46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3.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蚕蛹壳聚糖复合止血材料的凝血性能 | 第48-60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4.1.1 实验原料 | 第48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8-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4.2.1 体外凝血指数(BCI)测试 | 第49-50页 |
4.2.2 家兔耳动脉出血模型测试 | 第50-51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4.3.1 体外凝血指数(BCI)的单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4.3.2 蚕蛹壳聚糖与商品壳聚糖的体外凝血指数(BCI)比较 | 第56页 |
4.3.3 蚕蛹壳聚糖复合止血材料的体外凝血效果 | 第56-57页 |
4.3.4 蚕蛹壳聚糖复合止血材料对家兔耳动脉出血模型的止血效果 | 第57-58页 |
4.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蚕蛹壳聚糖复合止血材料的伤口愈合试验 | 第60-66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5.1.1 实验原料 | 第60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5.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6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5.2.1 家兔烫伤模型制作 | 第60-61页 |
5.2.2 伤口面积测算 | 第61页 |
5.2.3 伤口组织切片检查 | 第61-62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5.3.1 伤口面积及愈合率 | 第62-64页 |
5.3.2 伤口组织切片检查 | 第64-65页 |
5.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蚕蛹壳聚糖复合止血材料的抑菌性能 | 第66-74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6.1.1 实验原料 | 第66页 |
6.1.2 主要试剂 | 第66页 |
6.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66-67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6.2.1 培养基的制备 | 第67页 |
6.2.2 菌种的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 第67页 |
6.2.3 无菌试验 | 第67-68页 |
6.2.4 抑菌率测试 | 第68页 |
6.2.5 抑菌直径测试 | 第68页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6.3.1 无菌检查 | 第68-69页 |
6.3.2 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及抑菌直径 | 第69-71页 |
6.3.3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及抑菌直径 | 第71-73页 |
6.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7章 蚕蛹壳聚糖复合止血材料的毒理学实验 | 第74-84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7.1.1 实验原料 | 第74页 |
7.1.2 主要试剂 | 第74页 |
7.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74-75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75-79页 |
7.2.1 溶血试验 | 第75页 |
7.2.2 原发性皮肤刺激试验 | 第75-76页 |
7.2.3 皮内反应试验 | 第76-77页 |
7.2.4 热源试验 | 第77-78页 |
7.2.5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 | 第78-79页 |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9-82页 |
7.3.1 溶血试验 | 第79页 |
7.3.2 原发性皮肤刺激试验 | 第79-80页 |
7.3.3 皮内反应试验 | 第80页 |
7.3.4 热源试验 | 第80-81页 |
7.3.5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 | 第81-82页 |
7.4 小结 | 第82-84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8页 |
8.1 结论 | 第84-85页 |
8.2 展望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