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3-38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2 精确制导弹药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23-29页 |
1.2.1 红外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 | 第24-26页 |
1.2.2 激光制导技术的发展 | 第26-27页 |
1.2.3 电视制导技术的发展 | 第27-28页 |
1.2.4 主动毫米波雷达制导技术 | 第28-29页 |
1.2.5 精确制导弹药的发展趋势 | 第29页 |
1.3 精确制导弹药制导律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1.3.1 传统制导律的发展 | 第30-31页 |
1.3.2 落角约束制导律的发展 | 第31-34页 |
1.4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34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 第34-38页 |
1.5.1 论文章节安排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1.5.2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第36-38页 |
第2章 考虑不同误差源的传统制导律对比研究 | 第38-74页 |
2.1 引言 | 第38-39页 |
2.2 末制导系统常见误差分析及模型基本研究方法 | 第39-46页 |
2.2.1 线性系统的无量纲化 | 第39-40页 |
2.2.2 末制导系统的伴随法 | 第40-42页 |
2.2.3 初始速度指向误差和导引头零位误差 | 第42页 |
2.2.4 目标闪烁 | 第42-45页 |
2.2.5 接收机角噪声 | 第45-46页 |
2.3 空地制导弹药末制导律的建模与分析 | 第46-63页 |
2.3.1 比例导引律 | 第46-52页 |
2.3.2 速度追踪制导律 | 第52-56页 |
2.3.3 积分比例导引律 | 第56-61页 |
2.3.4 三种制导律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61-63页 |
2.4 不同误差作用下的三种制导律制导精度研究 | 第63-73页 |
2.4.1 初始速度方向误差作用下的制导律脱靶量对比 | 第63-65页 |
2.4.2 导引头零位误差作用下的三种制导系统对比研究 | 第65-67页 |
2.4.3 雷达制导系统角噪声作用下的制导律脱靶量对比 | 第67-70页 |
2.4.4 目标闪烁作用下的三种制导律脱靶量对比研究 | 第70-7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3章 固定目标的偏置比例导引律 | 第74-107页 |
3.1 引言 | 第74页 |
3.2 偏置比例导引律的研究背景 | 第74-77页 |
3.2.1 弹目相对运动学模型 | 第74-75页 |
3.2.2 比例导引制导律 | 第75-76页 |
3.2.3 过重补的比例导引 | 第76-77页 |
3.2.4 弹道成型制导律 | 第77页 |
3.3 偏置比例导引律理论分析 | 第77-83页 |
3.3.1 制导律的理论推导 | 第77-78页 |
3.3.2 制导律的解析解与稳定域 | 第78-82页 |
3.3.3 偏置项的分配 | 第82-83页 |
3.4 偏置比例导引律的性能研究 | 第83-92页 |
3.4.1 弹道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83-84页 |
3.4.2 理想条件下制导律性能 | 第84-88页 |
3.4.3 制导律的抗干扰能力 | 第88-92页 |
3.5 偏置比例导引与弹道成型的对比研究 | 第92-102页 |
3.5.1 线性化模型下对比研究 | 第92-96页 |
3.5.2 非线性模型下对比研究 | 第96-99页 |
3.5.3 工程实现及硬件需求对比 | 第99-102页 |
3.6 考虑视场角约束的偏置比例导引律 | 第102-105页 |
3.6.1 相平面图中的目标视角极值相轨迹 | 第102-103页 |
3.6.2 目标视角约束下的偏置项 | 第103-104页 |
3.6.3 弹道仿真与验证 | 第104-10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4章 运动目标的偏置比例导引律 | 第107-130页 |
4.1 引言 | 第107页 |
4.2 对匀速运动目标的偏置比例导引律 | 第107-114页 |
4.2.1 弹目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 第107-110页 |
4.2.2 制导律的理论分析 | 第110-111页 |
4.2.3 偏置项的分配 | 第111-112页 |
4.2.4 工程应用研究 | 第112-114页 |
4.3 偏置比例导引律的性能研究 | 第114-122页 |
4.3.1 目标运动时弹道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14-115页 |
4.3.2 理想条件下的制导律性能分析 | 第115-118页 |
4.3.3 制导律的抗干扰能力 | 第118-122页 |
4.4 闭环落角控制偏置比例导引律 | 第122-129页 |
4.4.1 制导律理论推导 | 第123页 |
4.4.2 剩余飞行时间估计 | 第123-125页 |
4.4.3 制导律工程实现及硬件需求 | 第125-126页 |
4.4.4 制导律性能研究 | 第126-12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5章 考虑视场角约束的变增益比例导引律 | 第130-149页 |
5.1 引言 | 第130页 |
5.2 变增益比例导引律的提出 | 第130-137页 |
5.2.1 比例导引律弹道解析解及有效导航比范围 | 第130-133页 |
5.2.2 比例导引律的终端落角 | 第133页 |
5.2.3 变增益比例导引律的提出 | 第133-136页 |
5.2.4 导引头视场角约束与目标视角约束间的关系 | 第136-137页 |
5.3 考虑视场角约束的变增益比例导引律 | 第137-141页 |
5.3.1 中制导段弹道分析 | 第137-139页 |
5.3.2 末制导段弹道分析 | 第139-141页 |
5.4 制导律的工程实现 | 第141-142页 |
5.4.1 速度恒定时的实现方式 | 第141页 |
5.4.2 速度变化时的实现方式 | 第141-142页 |
5.4.3 弹道初始速度倾角的选取 | 第142页 |
5.5 制导律的性能研究 | 第142-148页 |
5.5.1 目标速度恒定 | 第142-146页 |
5.5.2 考虑制导系统动力学与重力 | 第146-1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6章 考虑视场角及过载双重约束的变增益比例导引律 | 第149-186页 |
6.1 引言 | 第149页 |
6.2 目标视角及过载双重约束下导航比 | 第149-152页 |
6.2.1 不同约束下比例导引律导航比集合间的关系 | 第150页 |
6.2.2 目标视角及过载双重约束下导航比计算模型 | 第150-152页 |
6.3 基于固定过载约束下的变增益比例导引律 | 第152-161页 |
6.3.1 导航比计算模型 | 第152-155页 |
6.3.2 制导律的工程实现方案 | 第155-156页 |
6.3.3 制导律的性能研究 | 第156-161页 |
6.4 基于最大升力系数约束下的变增益比例导引律 | 第161-165页 |
6.4.1 过载约束机理分析 | 第161页 |
6.4.2 导航比计算模型的简化 | 第161-162页 |
6.4.3 最大升力系数约束下的弹道仿真 | 第162-165页 |
6.5 在线自适应变增益比例导引律 | 第165-172页 |
6.5.1 在线自适应导航比的计算模型 | 第165页 |
6.5.2 制导律的工程实现 | 第165-168页 |
6.5.3 性能研究 | 第168-172页 |
6.6 变增益比例导引律制导精度研究 | 第172-177页 |
6.6.1 变增益比例导引律末制导段弹道分析 | 第172页 |
6.6.2 双重约束变增益末导段制导系统线性化模型 | 第172-173页 |
6.6.3 变增益比例导引律制导精度分析 | 第173-177页 |
6.7 弹目距离估计技术研究 | 第177-184页 |
6.7.1 基于惯导和角度量测量值的弹目距离估计技术 | 第177-180页 |
6.7.2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弹目距离估计技术 | 第180-184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84-186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86-189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186-187页 |
7.2 进一步的工作 | 第187-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96-197页 |
致谢 | 第197-199页 |
作者简介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