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2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广西学生军成立的时代背景 | 第12-17页 |
一、国际背景 | 第12-14页 |
(一) 国际上对学生军训的重视 | 第12-13页 |
(二) 依靠国联不现实 | 第13页 |
(三) 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 | 第13-14页 |
二、国内背景 | 第14-17页 |
(一) 受全国学生军训之风的影响 | 第14页 |
(二) 新桂系对教育和军事的重视 | 第14-15页 |
(三)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 第15页 |
(四) 蒋桂矛盾消长沉浮的结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广西学生军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 第17-37页 |
一、广西学生军的军训活动及其特点与影响 | 第17-24页 |
(一) 军训的两个阶段 | 第17-18页 |
(二) 军训的主要特点 | 第18-21页 |
(三) 军训的重要影响 | 第21-24页 |
二、广西学生军反对托派的斗争及其效果 | 第24-26页 |
(一) 反对托派斗争的主要情形 | 第24-26页 |
(二) 反对托派斗争的显著效果 | 第26页 |
三、广西学生军的党组织活动及其影响 | 第26-32页 |
(一) 党组织活动的主要情形 | 第27-29页 |
(二) 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影响 | 第29-32页 |
四、广西学生军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积极表现及重要影响 | 第32-37页 |
(一) 积极表现 | 第32-34页 |
(二) 重要影响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广西学生军的主要特点 | 第37-45页 |
一、性质的两面性 | 第37-39页 |
二、成员以学生为主 | 第39-41页 |
三、学生军与一般的正规军不同 | 第41页 |
四、女学生军表现突出 | 第41-43页 |
五、与工农紧密结合 | 第43-44页 |
六、存在时间较短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广西学生军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48页 |
一、学生军性质的两面性导致工作难以开展 | 第45-46页 |
二、学生军流动性大 | 第46页 |
三、军训中存在的问题 | 第46页 |
四、领导体制不够健全 | 第46-47页 |
五、单兵作战的能力不够强 | 第47页 |
六、对农民的组训做得还不够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广西学生军的历史作用与深远影响 | 第48-59页 |
一、广西学生军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中的作用 | 第48-50页 |
(一) 提高了组织纪律性 | 第48-49页 |
(二) 改变了懒散骄惰的生活作风 | 第49页 |
(三) 提高了抗日作战的能力 | 第49页 |
(四) 坚定抗日思想和提高知识与技能 | 第49-50页 |
二、学生军在新桂系政权建设中的作用 | 第50-53页 |
三、对青年运动史、党史、妇女运动影响深远 | 第53-56页 |
四、学生军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