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2-20页 |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7-20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二)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 (三)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0-24页 |
| 一、商业人身保险的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相关概念及分类 | 第21-24页 |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第24-26页 |
| 一、积极老龄化理论 | 第24页 |
| 二、需求理论 | 第24-25页 |
| 三、福利多元化理论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41页 |
| 第一节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 | 第26-33页 |
| 一、商业保险公司的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 | 第28-33页 |
| 第二节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动因分析 | 第33-36页 |
| 一、商业保险公司自身的发展需求成为直接动因 | 第33页 |
|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保障需求是根本驱动力 | 第33-34页 |
| 三、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局限性带来了契机 | 第34-35页 |
| 四、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公私合作”可加强社会保障 | 第35-36页 |
| 第三节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6-37页 |
| 一、养老费用难以控制 | 第36页 |
| 二、养老社会保障的不完善 | 第36-37页 |
| 三、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不明确 | 第37页 |
| 四、我国民众“养儿防老”旧思想的制约 | 第37页 |
| 第四节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 一、管理模式不适应 | 第38页 |
| 二、协作机制不完善 | 第38-39页 |
| 三、商业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优势发挥不到位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国外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经验启示 | 第41-46页 |
| 第一节 国外实践措施 | 第41-43页 |
| 一、美国 | 第41-42页 |
| 二、澳大利亚 | 第42页 |
| 三、日本 | 第42-43页 |
| 第二节 国外的经验启示 | 第43-46页 |
| 一、商业保险公司逐渐成为养老保障的重要支撑点 | 第43-44页 |
| 二、引入商业保险公司机构帮助政府处理养老服务管理 | 第44-45页 |
| 三、普遍对商业养老保险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议 | 第46-54页 |
| 第一节 提高保险公司参与“医养结合”养老保障积极性的措施 | 第46-48页 |
| 一、政府提供税收激励 | 第46-47页 |
| 二、优化医疗服务供给结构 | 第47页 |
| 三、政府构建商业保险公司的立法体系 | 第47-48页 |
| 第二节 加强政府做到监管与扶持并重 | 第48-50页 |
| 一、加强政府监管,引入绩效考核指标 | 第48-49页 |
| 二、监管之外,政府也应大力扶持保险公司 | 第49-50页 |
| 第三节 建立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机制 | 第50-54页 |
| 一、转变政府是公共服务唯一给予者的旧观念 | 第50页 |
| 二、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 | 第50-51页 |
| 三、政府在运行机制中的责任 | 第51-52页 |
| 四、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 | 第52-53页 |
| 五、在发达地区和部分城市先行试点 | 第53-5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一、结论 | 第54页 |
| 二、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