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7-8页 |
| 第二章 背景回顾 | 第8-14页 |
| 2.1 疼痛机制及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 第8-10页 |
| 2.1.1 疼痛的解剖生理学 | 第8-9页 |
| 2.1.2 痛觉的调制 | 第9-10页 |
| 2.1.3 术后急性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 第10页 |
| 2.2 静脉自控镇痛泵 | 第10-11页 |
| 2.3 舒芬太尼在镇痛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 2.4 氢吗啡酮在镇痛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 3.2 主要试剂及器材 | 第15页 |
| 3.3 麻醉方法与监测 | 第15-16页 |
| 3.4 镇痛方法 | 第16页 |
| 3.5 监测指标 | 第16-17页 |
| 3.6 ELISA检测 | 第17-18页 |
| 3.7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18-19页 |
| 第四章 结果 | 第19-32页 |
| 4.1 基线资料 | 第19页 |
| 4.2 术中、术后各项生命体征 | 第19页 |
| 4.3 全麻苏醒拔管30min内各时间点躁动、镇静评分 | 第19-20页 |
| 4.4 全麻苏醒拔管30min后各时间点镇静、镇痛评分 | 第20页 |
| 4.5 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及术后躁动发生率 | 第20页 |
| 4.6 PCIA泵使用情况 | 第20页 |
|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20页 |
| 4.8 IL-6、PGE_2含量 | 第20-32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32-3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38-39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38页 |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第38页 |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第38页 |
| 6.4 研究的展望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 附录一 | 第43-44页 |
| 附录二 | 第44-46页 |
| 附录三 | 第46-47页 |
| 在学期间的学习经历 | 第47-48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