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气溶胶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气溶胶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沙尘气溶胶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黑碳气溶胶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沙尘天气研究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站点仪器和资料处理 | 第17-21页 |
2.1 观测站点 | 第17-18页 |
2.2 观测仪器 | 第18-19页 |
2.2.1 太阳光度计(CE-318型) | 第18页 |
2.2.2 激光雷达(NIES) | 第18-19页 |
2.3 资料处理 | 第19-21页 |
2.3.1 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 | 第19-20页 |
2.3.2 ?ngstr?m波长指数反演 | 第20页 |
2.3.3 后向轨迹追踪模式(HYSPLIT)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气溶胶特性及沙尘与黑碳气溶胶对比 | 第21-33页 |
3.1 数据选取 | 第21-22页 |
3.2 气溶胶光学特性及相互关系 | 第22-26页 |
3.2.1 气溶胶光学厚度 | 第22-23页 |
3.2.2 气溶胶 ?ngstr?m波长指数 | 第23-24页 |
3.2.3 气溶胶柱总水汽含量 | 第24-25页 |
3.2.4 特性参量的相互关系 | 第25-26页 |
3.3 沙尘与黑碳气溶胶对比分析 | 第26-31页 |
3.3.1 微物理特性 | 第26-29页 |
3.3.2 光学特性 | 第29-31页 |
3.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长期沙尘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特性 | 第33-46页 |
4.1 数据选取 | 第33-34页 |
4.2 沙尘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特性参量分析 | 第34-44页 |
4.2.1 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 | 第34-35页 |
4.2.2 沙尘气溶胶 ?ngstr?m波长指数 | 第35-37页 |
4.2.3 沙尘气溶胶尺度谱分布 | 第37-38页 |
4.2.4 沙尘气溶胶体积浓度 | 第38-39页 |
4.2.5 沙尘气溶胶有效半径 | 第39页 |
4.2.6 沙尘气溶胶复折射指数 | 第39-41页 |
4.2.7 沙尘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 | 第41页 |
4.2.8 沙尘气溶胶不对称因子 | 第41-44页 |
4.3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春季沙尘气溶胶特性和天气背景及其与夏季对比 | 第46-59页 |
5.1 春季沙尘天气过程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特性 | 第47-50页 |
5.1.1 退偏振率 | 第47-48页 |
5.1.2 光学厚度 | 第48页 |
5.1.3 尺度谱分布 | 第48-49页 |
5.1.4 能见度 | 第49-50页 |
5.2 春季沙尘天气过程天气背景分析 | 第50-53页 |
5.2.1 位势高度和等位温场 | 第50-52页 |
5.2.2 温度 | 第52页 |
5.2.3 风 | 第52-53页 |
5.3 夏季沙尘天气过程与春季的对比分析 | 第53-57页 |
5.3.1 HYSPLIT后向轨迹追踪模式结果 | 第53-55页 |
5.3.2 地面气压 | 第55页 |
5.3.3 低层不同高度的风 | 第55-56页 |
5.3.4 低层不同高度的相对湿度 | 第56-57页 |
5.4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59-62页 |
6.1 主要结果和结论 | 第59-61页 |
6.2 特色与创新 | 第61页 |
6.3 讨论和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项目和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