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5-2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第2章 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研究理论基础 | 第32-4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32-38页 |
2.1.1 旅游流 | 第32-34页 |
2.1.2 旅游流网络结构 | 第34-36页 |
2.1.3 环境响应 | 第36-3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38-46页 |
2.2.1 核心边缘理论 | 第38-39页 |
2.2.2 耦合理论 | 第39-41页 |
2.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41-44页 |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44-4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 | 第47-87页 |
3.1 京津冀旅游流现状分析 | 第47-58页 |
3.1.1 京津冀旅游流总体概况 | 第47-50页 |
3.1.2 京津冀主要城市旅游流现状 | 第50-58页 |
3.2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体系设计 | 第58-72页 |
3.2.1 旅游者认知偏好 | 第58-63页 |
3.2.2 旅游流网络运行机理 | 第63-65页 |
3.2.3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模型 | 第65-72页 |
3.3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 第72-86页 |
3.3.1 数据收集及处理 | 第72-75页 |
3.3.2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整体结构分析 | 第75-76页 |
3.3.3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节点结构分析 | 第76-84页 |
3.3.4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核心边缘分析 | 第84-8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4章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耦合协调测评 | 第87-113页 |
4.1 京津冀旅游环境响应体系综合识别 | 第87-88页 |
4.2 京津冀旅游环境响应体系因素分析 | 第88-94页 |
4.2.1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 第88-90页 |
4.2.2 人文社会环境因素 | 第90-92页 |
4.2.3 经济发展环境因素 | 第92-94页 |
4.3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的耦合协调水平测度 | 第94-108页 |
4.3.1 耦合协调基本原理 | 第94-95页 |
4.3.2 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耦合协调动力机制 | 第95-97页 |
4.3.3 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耦合协调发展原则 | 第97页 |
4.3.4 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 第97-99页 |
4.3.5 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耦合协调指标选取 | 第99-102页 |
4.3.6 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 第102-108页 |
4.4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的耦合协调效率评价 | 第108-111页 |
4.4.1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 第108-109页 |
4.4.2 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耦合协调效率测量 | 第109-111页 |
4.4.3 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耦合协调效率结果评价 | 第11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5章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空间维度分析 | 第113-148页 |
5.1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总体空间机制分析 | 第113-123页 |
5.1.1 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总体空间机制分析方法 | 第113-115页 |
5.1.2 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总体空间机制构建 | 第115-122页 |
5.1.3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总体空间机制仿真检验 | 第122-123页 |
5.2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的空间错位判定 | 第123-127页 |
5.2.1 空间错位分析方法 | 第123-125页 |
5.2.2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二维组合矩阵构建 | 第125-126页 |
5.2.3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的空间错位指数测算 | 第126-127页 |
5.3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的空间关联分析 | 第127-147页 |
5.3.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 第128-129页 |
5.3.2 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的空间自相关模型构建 | 第129-133页 |
5.3.3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的空间自相关评价 | 第133-1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6章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生命周期判别 | 第148-172页 |
6.1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的生命周期阶段判定 | 第148-159页 |
6.1.1 生命周期阶段 | 第148-151页 |
6.1.2 生命周期各阶段划分依据 | 第151-158页 |
6.1.3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第158-159页 |
6.2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第159-165页 |
6.2.1 利益相关者及其职能 | 第159-164页 |
6.2.2 生命周期各阶段主要利益相关者 | 第164-165页 |
6.3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利益相关者RDAP管理战略 | 第165-171页 |
6.3.1 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 | 第165-167页 |
6.3.2 主要利益相关者RDAP管理战略集合 | 第167-17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71-172页 |
第7章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优化对策 | 第172-196页 |
7.1 科学定位京津冀各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功能 | 第172-175页 |
7.1.1 科学制定京津冀旅游发展整体规划 | 第173-174页 |
7.1.2 促进京津冀核心和边缘区的协同发展 | 第174-175页 |
7.2 根据利益相关者管理战略加强旅游流管控 | 第175-181页 |
7.2.1 加大旅游者旅游决策引导力度 | 第176-177页 |
7.2.2 引导社区居民合理应对旅游流 | 第177-179页 |
7.2.3 旅游企业开发特色项目调节旅游流空间布局 | 第179-180页 |
7.2.4 政府部门科学管控旅游流的流动 | 第180-181页 |
7.3 采取有效手段科学优化旅游流网络结构 | 第181-187页 |
7.3.1 改进京津冀旅游营销方式和手段 | 第182-185页 |
7.3.2 提高京津冀旅游服务质量 | 第185-186页 |
7.3.3 加强京津冀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 | 第186-187页 |
7.4 优化城市建设提高环境响应效果 | 第187-192页 |
7.4.1 完善交通网络体系 | 第187-188页 |
7.4.2 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地建设 | 第188-190页 |
7.4.3 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 | 第190-191页 |
7.4.4 加大京津冀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 第191-192页 |
7.5 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 第192-195页 |
7.5.1 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 第193页 |
7.5.2 升级转型区域旅游发展方式 | 第193-195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95-196页 |
结论 | 第196-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211-213页 |
致谢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