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引言 | 第14-16页 |
1.2 宁前胡的道地性考证 | 第16-18页 |
1.2.1 历代本草史料记载 | 第16页 |
1.2.2 生态环境因素 | 第16-17页 |
1.2.3 产区种植技术 | 第17页 |
1.2.4 药材性状 | 第17-18页 |
1.3 伞形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条件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植物组织培养简介 | 第19-20页 |
1.5 伞形科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第20-23页 |
1.5.1 种质资源保存 | 第20-21页 |
1.5.2 快繁技术和脱毒生产 | 第21-22页 |
1.5.3 遗传改良与育种 | 第22-23页 |
1.5.4 次生代谢产物生产 | 第23页 |
1.6 宁前胡的药用价值 | 第23-26页 |
1.6.1 药用成分 | 第24页 |
1.6.2 药理作用 | 第24-26页 |
1.7 宁前胡种子萌发及植株再生研究现状 | 第26页 |
1.8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7页 |
1.9 课题简介 | 第27-30页 |
1.9.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9.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1.9.3 创新点 | 第29页 |
1.9.4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宁前胡种子萌发条件研究 | 第30-5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30-3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2.2.1 种子采集 | 第31页 |
2.2.2 宁前胡种子萌发 | 第31页 |
2.2.3 幼苗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31-33页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2.3.1 不同外源激素单独作用对宁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2 不同外源激素及抑制剂互作对宁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3 外源激素对宁前胡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5-47页 |
2.4 讨论 | 第47-55页 |
2.4.1 外源激素对宁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7-49页 |
2.4.2 外源激素处理对宁前胡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2.4.3 外源激素处理对宁前胡幼苗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2.4.4 外源激素处理对宁前胡幼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51-53页 |
2.4.5 外源激素处理对宁前胡幼苗抗逆性影响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宁前胡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体系的建立 | 第55-81页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5-5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55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3.1.4 培养条件 | 第55-5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56-59页 |
3.2.1 无菌体系的建立 | 第56-57页 |
3.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57-58页 |
3.2.3 愈伤组织的增殖与分化 | 第58页 |
3.2.4 组培苗生根培养 | 第58页 |
3.2.5 组培苗驯化与移栽 | 第58-59页 |
3.2.6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9-74页 |
3.3.1 外植体的消毒结果 | 第59-65页 |
3.3.2 不同激素组合对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65-66页 |
3.3.3 不同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性状特征 | 第66页 |
3.3.4 光照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66-68页 |
3.3.5 叶片放置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68-69页 |
3.3.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增殖与芽分化的影响 | 第69-72页 |
3.3.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生根的影响 | 第72-73页 |
3.3.8 不同基质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 第73-74页 |
3.4 讨论 | 第74-81页 |
3.4.1 外植体灭菌 | 第74-75页 |
3.4.2 外植体对愈伤组织形成 | 第75-76页 |
3.4.3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 | 第76-78页 |
3.4.4 光照对愈伤形成作用 | 第78页 |
3.4.5 外植体放置方式对愈伤分化影响 | 第78-79页 |
3.4.6 组培苗生根、移栽条件 | 第79-8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4.1 结论 | 第81-82页 |
4.2 研究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100-103页 |
附录A | 第103-104页 |
附录B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