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能财税政策效应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页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促进节能的财税理论概述 | 第21-30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3页 |
2.1.1 节能的内涵 | 第21-22页 |
2.1.2 节能财税政策的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2.2 财税政策介入节能事业的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页 |
2.2.2 外部性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4页 |
2.3 节能财税政策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24-30页 |
2.3.1 财政支出政策的效应分析 | 第24-27页 |
2.3.2 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 | 第27-30页 |
第3章 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30-41页 |
3.1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现状 | 第30-33页 |
3.1.1 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 | 第30-32页 |
3.1.2 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 | 第32-33页 |
3.2 我国支持节能的财税政策运用 | 第33-37页 |
3.2.1 我国促进节能的财政支出政策 | 第33-35页 |
3.2.2 我国促进节能的税收政策 | 第35-37页 |
3.3 我国当前节能财税政策的问题 | 第37-41页 |
3.3.1 我国节能财政投入和管理不足 | 第37-38页 |
3.3.2 我国节能财政支出系统性和灵活性较弱 | 第38-39页 |
3.3.3 我国政府节能采购制度尚不完善 | 第39-40页 |
3.3.4 我国节能税收政策体系不健全 | 第40-41页 |
第4章 我国节能财税政策效率实证分析 | 第41-54页 |
4.1 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绩效评价分析 | 第41-50页 |
4.1.1 模型构建 | 第41-42页 |
4.1.2 指标的构建和选取 | 第42-43页 |
4.1.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3-50页 |
4.2 我国节能财税政策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4页 |
4.2.1 模型构建 | 第50-51页 |
4.2.2 变量选取 | 第51-52页 |
4.2.3 Tobit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2-54页 |
第5章 对策及建议 | 第54-61页 |
5.1 完善节能财政支出政策 | 第54-57页 |
5.1.1 建立有效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 第54-55页 |
5.1.2 寻求多样化的财政支持手段 | 第55-56页 |
5.1.3 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 | 第56-57页 |
5.2 优化节能相关税收制度 | 第57-59页 |
5.2.1 推进资源税改革 | 第57-58页 |
5.2.2 实施消费税整改 | 第58页 |
5.2.3 完成碳税的补位 | 第58-59页 |
5.2.4 加强优惠政策的力度 | 第59页 |
5.3 健全节能的配套措施 | 第59-61页 |
5.3.1 完善法规与制度的建设 | 第59-60页 |
5.3.2 加大公众的参与程度 | 第60页 |
5.3.3 促进市场机制的构建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