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

燃煤电厂脱硝系统仿真与性能监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NO_x的危害第10页
        1.1.2 NO_x的生成机理第10-11页
    1.2 国内NO_x排放政策第11-12页
    1.3 NO_x的去除方法第12-14页
        1.3.1 低NO_x燃烧技术第12-13页
        1.3.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第13页
        1.3.3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第13页
        1.3.4 联合脱硝技术第13-14页
    1.4 数值模拟在SCR系统中的应用第14-15页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SCR脱硝试验研究第17-28页
    2.1 SCR脱硝原理第17-18页
        2.1.1 SCR工艺流程第17页
        2.1.2 SCR脱硝反应原理第17-18页
    2.2 SCR粉体催化剂试验研究第18-22页
        2.2.1 试验目的第18页
        2.2.2 试验装置及方法第18-20页
        2.2.3 试验结果分析第20-22页
    2.3 SCR小试试验研究第22-26页
        2.3.1 试验目的第22页
        2.3.2 试验装置及方法第22-24页
        2.3.3 试验结果分析第24-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SCR催化剂内部流场及反应动力学建模第28-43页
    3.1 SCR多孔道板式催化剂内部流场模拟第28-30页
        3.1.1 几何及网格模型的绘制第28-29页
        3.1.2 模型假设及工况设置第29页
        3.1.3 多孔介质模型的应用第29-30页
        3.1.4 催化剂内部流场第30页
    3.2 组分扩散及SCR本征反应模型第30-33页
        3.2.1 SCR本征反应动力学模型第31页
        3.2.2 SCR外部扩散模型:Fick扩散模型第31-32页
        3.2.3 SCR内部扩散模型:努森扩散模型第32-33页
    3.3 基于粉体催化剂试验的反应动力学参数挖掘第33-37页
        3.3.1 参数挖掘算法第33-35页
        3.3.2 参数挖掘结果第35-37页
    3.4 组分扩散及化学反应过程的耦合模拟方法第37-39页
        3.4.1 不考虑外扩散的有效因子模拟方法第37页
        3.4.2 附加源项的模拟方法第37-38页
        3.4.3 基于UDF的直接化学反应耦合方法第38-39页
    3.5 模拟结果及验证第39-42页
        3.5.1 模拟结果第39-41页
        3.5.2 模型的验证第41-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SCR脱硝性能分析与工况优化第43-56页
    4.1 烟气通道及催化剂壁内NO浓度分布第43-44页
    4.2 SCR宏观脱硝性能与化学反应及扩散的关系第44-47页
    4.3 SCR宏观脱硝性能与运行工况的关系第47-50页
        4.3.1 温度对SCR宏观脱硝性能影响第47-48页
        4.3.2 氨氮摩尔比对SCR宏观脱硝性能影响第48-49页
        4.3.3 反应空速对SCR宏观脱硝性能影响第49-50页
    4.4 SCR性能优化设计第50-54页
        4.4.1 优化目标函数第50页
        4.4.2 SVM算法简介第50-53页
        4.4.3 SCR最优性能工况第53-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燃煤电厂脱硝系统性能监测软件开发第56-64页
    5.1 软件需求第56页
    5.2 系统设计第56-59页
        5.2.1 系统架构第57页
        5.2.2 网络架构第57-58页
        5.2.3 数据库系统第58页
        5.2.4 人机交互系统第58-59页
    5.3 软件平台功能模块第59-63页
        5.3.1 性能优化模块第59-60页
        5.3.2 实时画面监测模块第60-61页
        5.3.3 催化剂信息管理模块第61-62页
        5.3.4 报表统计模块第62-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6.1 总结第64-65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循环流化床机组AGC多变量约束预测控制方法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并网型变流器电流解耦技术及延时补偿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