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影响因素分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一、创新点 | 第18页 |
二、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19页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与绩效评价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第20页 |
二、企业绩效评价理论 | 第20页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0-21页 |
四、三重盈余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桐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页 |
第二节 样本数据来源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样本合作社数据说明 | 第23-24页 |
一、合作社的基本发展情况 | 第23页 |
二、合作社的经营发展情况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桐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 | 第24-36页 |
第一节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24-27页 |
一、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24-25页 |
二、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指标体系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绩效评价 | 第28-34页 |
一、建立绩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 第28-29页 |
二、构造判断矩阵 | 第29-30页 |
三、确定组合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第30-31页 |
四、样本区域的绩效评价 | 第31-34页 |
第四节 桐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一、总体绩效分析 | 第34-35页 |
二、绩效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1页 |
第一节 Tobit模型的简介 | 第36页 |
第二节 变量选取 | 第36-38页 |
一、内部治理制度 | 第36-37页 |
二、分配制度 | 第37页 |
三、合作社领导者的相关情况 | 第37页 |
四、外部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五、合作社发展潜力因素 | 第38页 |
第三节 回归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一、合作社社员数量 | 第39页 |
二、社长受教育程度 | 第39-40页 |
三、政府支持 | 第40页 |
四、合作社的内部培训次数 | 第40页 |
五、发起人身份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1-45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41-42页 |
一、样本合作社的总体绩效水平 | 第41页 |
二、得分最高的合作社和得分最低的合作社两者的比较 | 第41页 |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水平的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关于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政策建议 | 第42-45页 |
一、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水平 | 第42-43页 |
二、拓宽融资渠道,缓解合作社资金不足问题 | 第43页 |
三、构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发挥政府的扶持推动作用 | 第43-44页 |
四、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推行规范化运营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5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