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诱惑侦查概述 | 第8-18页 |
(一) 诱惑侦查的概念 | 第8-10页 |
1. 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2. 对概念的评价 | 第9页 |
3. 笔者的观点 | 第9-10页 |
(二) 诱惑侦查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0-12页 |
1. 诱惑侦查与侦查陷阱 | 第10-11页 |
2. 诱惑侦查与卧底侦查 | 第11页 |
3. 诱惑侦查与控制下交付 | 第11-12页 |
(三) 诱惑侦查行为的特征 | 第12-13页 |
1. 诱惑性 | 第12页 |
2. 前置性 | 第12-13页 |
3. 秘密性 | 第13页 |
(四) 我国刑诉制度视野下的诱惑侦查制度 | 第13-18页 |
1. 我国诱惑侦查制度的或缺 | 第13页 |
2. 我国刑诉法中的相关制度 | 第13-14页 |
3. 诱惑侦查与我国刑诉制度的协调性 | 第14-15页 |
4. 诱惑侦查的合理性、必要性分析 | 第15-18页 |
二、诱惑侦查的主体 | 第18-23页 |
(一) 侦查机关 | 第18-19页 |
(二) 线人 | 第19-21页 |
1. 线人的分类 | 第19页 |
2. 积极线人诱惑侦查的法律效果 | 第19-20页 |
3. 消极线人诱惑侦查的法律效果 | 第20页 |
4. 线人诱惑侦查的刑事豁免问题 | 第20-21页 |
(三) 民间诱惑调查的法律效力 | 第21-23页 |
三、诱惑侦查的程序 | 第23-32页 |
(一) 诱惑侦查启动的必要条件 | 第23-27页 |
1. 属于特定类型的案件 | 第23-24页 |
2. “嫌疑人”具有犯意 | 第24-26页 |
3. 无其他方法可采用 | 第26-27页 |
(二) 诱惑侦查启动的程序 | 第27-28页 |
1. 国外诱惑侦查启动的程序 | 第27-28页 |
2. 确立我国的诱惑侦查启动程序 | 第28页 |
(三) 诱惑侦查的实施程序 | 第28-31页 |
1. 诱惑侦查的一般实施程序 | 第28页 |
2. 线人诱惑侦查的实施程序 | 第28-31页 |
(四) 诱惑侦查的监督程序 | 第31-32页 |
1. 内部监督 | 第31页 |
2. 检察机关的监督 | 第31页 |
3. 人民法院的监督 | 第31-32页 |
四、诱惑侦查行为的法律规制 | 第32-40页 |
(一) 诱惑侦查行为的实施原则 | 第32-33页 |
1. 比例原则 | 第32-33页 |
2. 必要性原则 | 第33页 |
(二) 诱惑侦查行为的法律限度 | 第33-35页 |
1. 诱惑行为应当是消极的 | 第33页 |
2. 不应使一般人产生犯意 | 第33-34页 |
3. 提供的机会不能是犯罪的唯一途径 | 第34-35页 |
4. 不得违背基本的伦理、道德 | 第35页 |
(三) 诱惑行为失当的法律后果 | 第35-40页 |
1. 诱人产生犯意的法律后果 | 第35-37页 |
2. 超出限度的诱惑的法律后果 | 第37-38页 |
3. 特殊情形:毒品犯罪案件中的数量引诱的法律后果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