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现行刑法对毒品犯罪适用死刑的基本态度 | 第8-12页 |
1.1 现行刑事立法对毒品犯罪适用死刑体现从严惩治的精神 | 第8-10页 |
1.1.1 不断扩大毒品犯罪的死刑范围 | 第8-9页 |
1.1.2 对毒品犯罪采用“定量”惩治模式,并不断降低适用死刑的立法标准 | 第9页 |
1.1.3 重刑条款有所增加 | 第9-10页 |
1.2 刑事司法实践中加大对严重毒品犯罪的适用死刑力度 | 第10-12页 |
2. 我国对于严重毒品犯罪适用死刑的根据 | 第12-22页 |
2.1 我国毒品犯罪的严重危害性是对毒品犯罪适用死刑的事实根据 | 第12-16页 |
2.1.1 犯案频率、人数增加,大案要案时有发生 | 第12-13页 |
2.1.2 犯案地域广 | 第13-14页 |
2.1.3 毒品犯罪所涉及的毒品种类繁多 | 第14页 |
2.1.4 毒品犯罪渐趋职业化、武装化、家族化 | 第14页 |
2.1.5 民族和女性毒品犯罪情况突出 | 第14-16页 |
2.2 我国社会的认可是对毒品犯罪适用死刑的社会根据 | 第16-19页 |
2.2.1 中国重刑主义传统对废除毒品犯罪死刑的影响 | 第16-17页 |
2.2.2 社会公众的态度对废除毒品犯罪死刑的影响 | 第17-19页 |
2.3 其他国家和地区法律对毒品犯罪适用死刑是我国立法的有益借鉴 | 第19-22页 |
2.3.1 外国对毒品犯罪适用死刑的法律规定 | 第19-20页 |
2.3.2 台湾地区对毒品犯罪适用死刑的法律规定 | 第20-22页 |
3. 毒品犯罪限制适用死刑的理由 | 第22-30页 |
3.1 我国立法规定死刑存在着非正当性根据 | 第22-25页 |
3.1.1 死刑与禁止杀人的伦理相违背 | 第22页 |
3.1.2 死刑违背刑罚的根本目的 | 第22-23页 |
3.1.3 死刑不符合刑罚效益性原则 | 第23页 |
3.1.4 死刑无缓冲,易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 第23-24页 |
3.1.5 死刑与保障公民生命权的宪法精神难以协调 | 第24页 |
3.1.6 死刑会激化社会矛盾,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 第24-25页 |
3.2 对毒品犯罪适用死刑超过报应相当性要求 | 第25-26页 |
3.3 对毒品犯罪适用死刑违背价值衡量原则 | 第26页 |
3.4 对毒品犯罪过多适用死刑不足以达到防治效果 | 第26-28页 |
3.5 对毒品犯罪限制死刑适用是我国当前应有选择 | 第28-30页 |
3.5.1 符合我国基本死刑政策 | 第28页 |
3.5.2 限制毒品犯罪适用死刑是国际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 第28-30页 |
4. 我国在限制毒品犯罪死刑适用上应做出的努力 | 第30-44页 |
4.1 毒品犯罪适用死刑的立法限制 | 第30-36页 |
4.1.1 拆解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 第30-31页 |
4.1.2 调整刑罚设置,严格控制死刑适用 | 第31-33页 |
4.1.2.1 降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的法定最低刑 | 第31-32页 |
4.1.2.2 提高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量刑数量标准 | 第32-33页 |
4.1.3 修改《刑法》第357 条第二款之规定,毒品量刑以纯度计算 | 第33-34页 |
4.1.3.1 对毒品不以纯度计算的立法不符合毒品危害本质、容易产生不公平现象 | 第33页 |
4.1.3.2 不以纯度计算在司法实践中容易产生过于追求数量的司法投机主义 | 第33-34页 |
4.1.3.3 与国际通行做法不符并易引起国际误解 | 第34页 |
4.1.4 毒品累犯问题再研究 | 第34-36页 |
4.2 适用死刑惩治毒品犯罪司法限制 | 第36-44页 |
4.2.1 在具体办理毒品死刑案件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制度 | 第36-38页 |
4.2.2 限制毒品死刑案件若干司法途径 | 第38-44页 |
4.2.2.1 准确理解和正确适用《刑法》第 347 条的相关规定 | 第38页 |
4.2.2.2 正确界定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既、未遂形态 | 第38-39页 |
4.2.2.3 着重考虑酌定量刑情节 | 第39-40页 |
4.2.2.4 以死缓制度代替死刑立即执行 | 第40页 |
4.2.2.5 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 | 第40-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