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本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陈云计划与市场思想的萌生 | 第12-19页 |
2.1 历史背景 | 第12-14页 |
2.1.1 工农武装割据的环境 | 第12页 |
2.1.2 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 第12-13页 |
2.1.3 陈云个人经历的影响 | 第13-14页 |
2.2 基本内容 | 第14-17页 |
2.2.1 经济物资封锁下实行有限资源的计划调配 | 第14-15页 |
2.2.2 在根据地或解放区内要发展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 第15-16页 |
2.2.3 要重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 第16-17页 |
2.3 特点 | 第17-19页 |
2.3.1 以有针对性的计划最大限度保障战时供给 | 第17页 |
2.3.2 注重区域性初级市场功能的发挥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陈云计划与市场思想的形成 | 第19-28页 |
3.1 历史背景 | 第19-21页 |
3.1.1 国家经济混乱,百废待兴 | 第19页 |
3.1.2 新中国资源匮乏,财力有限 | 第19-20页 |
3.1.3 稳定市场尚未建立,发展市场的条件尚不具备 | 第20页 |
3.1.4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 | 第20-21页 |
3.2 基本内容 | 第21-25页 |
3.2.1 要以高度计划统一管理国家财政和经济 | 第21-22页 |
3.2.2 实行物资的统购统销,计划供应和计划分配 | 第22-23页 |
3.2.3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第23-25页 |
3.3 特点 | 第25-28页 |
3.3.1 高度集中的计划性,讲究计划的适度与平衡 | 第25页 |
3.3.2 注重市场稳定,积极构建完整的市场体系 | 第25-28页 |
第四章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计划与市场思想的发展 | 第28-35页 |
4.1 历史背景 | 第28-30页 |
4.1.1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 第28页 |
4.1.2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弊端凸显及国际形势的变化 | 第28-29页 |
4.1.3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两个趋向 | 第29-30页 |
4.2 基本内容 | 第30-32页 |
4.2.1 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由国家计划分配 | 第30-31页 |
4.2.2 开放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 | 第31页 |
4.2.3 要把计划与市场两者相结合,做到“有统有分 | 第31-32页 |
4.3 特点 | 第32-35页 |
4.3.1 国家经济整体上以适度、稳妥的计划为主导 | 第32-33页 |
4.3.2 强调市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重视其经济调节作用的发挥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陈云计划与市场思想的完善 | 第35-43页 |
5.1 历史背景 | 第35-37页 |
5.1.1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 | 第35-36页 |
5.1.2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 | 第36页 |
5.1.3 国家经济面临的新形势 | 第36-37页 |
5.2 基本内容 | 第37-40页 |
5.2.1 要扩展市场范围:“四跨” | 第37-38页 |
5.2.2 主张计划由指令性计划逐渐向指导性计划过渡 | 第38-39页 |
5.2.3 鸟笼子经济: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 第39-40页 |
5.3 特点 | 第40-43页 |
5.3.1 有计划按比例地推进计划与市场的结合 | 第40-41页 |
5.3.2 经济哲学方法论指导下计划与市场新的实现形式 | 第41-43页 |
第六章 陈云计划与市场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43-50页 |
6.1 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经济思想 | 第43-44页 |
6.2 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 第44-45页 |
6.3 为实现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 第45-46页 |
6.4 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最初的构想 | 第46-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A: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