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7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 本文特色与创新 | 第17-19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9-35页 |
2.1 会计应计制 | 第19-20页 |
2.2 有效市场假说 | 第20-23页 |
2.2.1 有效市场假说的条件假定 | 第20-21页 |
2.2.2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 | 第21页 |
2.2.3 有效市场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4 有效市场的类型与检验 | 第22-23页 |
2.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第23-25页 |
2.3.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24页 |
2.3.2 资本市场线和证券市场线 | 第24-25页 |
2.4 行为金融理论 | 第25-35页 |
2.4.1 行为金融理论兴起背景:资本市场异象对经典理论的质疑 | 第25-28页 |
2.4.2 行为金融理论的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2.4.3 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行为模型 | 第32-35页 |
3 文献述评 | 第35-49页 |
3.1 应计异象是否存在 | 第36-39页 |
3.1.1 应计异象与其他资本市场异象关系的争论 | 第37-38页 |
3.1.2 应计异象存在的普遍性 | 第38页 |
3.1.3 基于定价模型认识的应计异象存在性争论 | 第38-39页 |
3.2 应计异象产生的原因 | 第39-42页 |
3.2.1 低持续性假说 | 第39-41页 |
3.2.2 增长/投资假说 | 第41-42页 |
3.3 应计异象持续存在的原因 | 第42-44页 |
3.4 研究进展与方向 | 第44-49页 |
4 基于应计风险角度的应计异象存在性解释 | 第49-75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51-56页 |
4.1.1 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4.1.2 样本及数据 | 第53页 |
4.1.3 变量定义 | 第53-54页 |
4.1.4 研究模型 | 第54-56页 |
4.2 实证分析 | 第56-72页 |
4.2.1 描述性统计 | 第56页 |
4.2.2 应计异象检验 | 第56-64页 |
4.2.3 四因子模型检验 | 第64-66页 |
4.2.4 基于个股时间序列滚动回归的风险溢价与应计定价检验 | 第66-67页 |
4.2.5 基于组合时间序列滚动回归的回报率分析 | 第67-72页 |
4.3 结论 | 第72-75页 |
5 基于应计特征角度的应计异象产生客观原因分析 | 第75-101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76-78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78-81页 |
5.2.1 样本及数据 | 第78-79页 |
5.2.2 变量定义 | 第79-80页 |
5.2.3 检验模型 | 第80-81页 |
5.3 实证分析 | 第81-99页 |
5.3.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81-82页 |
5.3.2 盈余持续性实证检验 | 第82-89页 |
5.3.3 市场定价实证检验 | 第89-99页 |
5.4 研究结论 | 第99-101页 |
6 微观使用者感知、宏观市场状态与应计异象 | 第101-117页 |
6.1 研究假设 | 第102页 |
6.2 研究设计 | 第102-105页 |
6.2.1 样本及数据 | 第102-103页 |
6.2.2 变量定义 | 第103-104页 |
6.2.3 研究模型 | 第104-105页 |
6.3 使用者感知与应计异象 | 第105-108页 |
6.3.1 盈余持续性分析 | 第105-107页 |
6.3.2 市场定价实证检验 | 第107-108页 |
6.4 市场状态与应计异象 | 第108-110页 |
6.4.1 盈余持续性分析 | 第108-109页 |
6.4.2 市场定价实证检验 | 第109-110页 |
6.5 使用者感知、市场状态与应计异象 | 第110-114页 |
6.5.1 盈余持续性分析 | 第110-112页 |
6.5.2 市场定价实证检验 | 第112-114页 |
6.6 研究结论 | 第114-117页 |
7 研究结论 | 第117-119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7-118页 |
7.2 研究启示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