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传统提花丝织物的色彩设计 | 第11-14页 |
| ·提花织物色彩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数码提花丝织物色彩表现基本原理及规律 | 第18-30页 |
| ·数码提花丝织物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 ·提花织物 | 第18-19页 |
| ·传统提花织物设计方法 | 第19-20页 |
| ·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 | 第20-22页 |
| ·数码提花丝织物的显色原理 | 第22-24页 |
| ·数码提花丝织物的色彩识别 | 第24-26页 |
| ·视觉分辨限原理 | 第24页 |
| ·影响视觉分辨的因素 | 第24页 |
| ·数码提花丝织物的视觉色彩识别 | 第24-26页 |
| ·数码提花丝织物的显色规律 | 第26-28页 |
| ·格拉斯曼显色定律 | 第26-27页 |
| ·数码提花织物相关显色规律 | 第27-28页 |
| ·数码提花织物工艺及材质对织物显色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 ·丝原料与色彩的关系 | 第28页 |
| ·丝线结构与色彩的关系 | 第28-29页 |
| ·织物结构与色彩的关系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数码仿真提花丝织物色彩空间模型的建立 | 第30-39页 |
| ·数码仿真提花丝织物色彩空间模型建立依据 | 第30-32页 |
| ·数码仿真提花丝织物纱线基本色组合的选择 | 第30-31页 |
| ·数码仿真提花丝织物色彩空间模型建立原理 | 第31-32页 |
| ·数码仿真提花丝织物色彩空间模型的表述方法 | 第32-35页 |
| ·数码仿真提花丝织物色彩空间模型基准色的表述 | 第32页 |
| ·数码仿真提花丝织物色彩空间模型色相环的表述 | 第32-33页 |
| ·数码仿真提花丝织物色彩空间模型色位的表述 | 第33-34页 |
| ·数码仿真提花丝织物色彩空间模型色彩空间的表述 | 第34-35页 |
| ·数码仿真提花丝织物色彩空间模型的编码表述 | 第35页 |
| ·无彩提花丝织物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 ·有彩提花丝织物模型的建立 | 第35-39页 |
| ·单经单纬提花丝织物空间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 ·单经双纬提花丝织物空间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 ·单经多纬提花丝织物空间模型的建立 | 第39页 |
| 第四章 基于数码仿真提花丝织物色彩空间模型的织物色彩设计 | 第39-54页 |
| ·根据色彩感觉归纳的色彩设计方法 | 第40-46页 |
| ·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 第40-42页 |
| ·色彩的心理效应 | 第42-43页 |
| ·色彩感觉在数码仿真提花丝织物色彩空间模型上的划分 | 第43-45页 |
| ·基于色感划分区域的色彩设计方法 | 第45-46页 |
| ·根据调和法则归纳的色彩设计方法 | 第46-53页 |
|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 第46-47页 |
| ·单色相调和法 | 第47-50页 |
| ·多色相调和法 | 第50-53页 |
| ·数码仿真提花丝织物色彩空间模型与计算机辅助色彩设计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