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本科)中国民间舞课教材建设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目录 | 第10-14页 |
| 绪论 | 第14-20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 第14-15页 |
| 二、研究现状及相关动态 | 第15-18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第一章 本科民间舞课教材的形成与现状回顾 | 第20-30页 |
| 第一节 民间舞课教材的历史进程 | 第20-25页 |
| 一、民间舞教学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 二、民间舞课教材建构的历史脉络 | 第22-25页 |
| (一) 民间舞课教材的初探阶段 | 第22-23页 |
| (二) 民间舞课教材的拓展阶段 | 第23-24页 |
| (三) 民间舞课教材的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民间舞课教材的现状 | 第25-30页 |
| 一、高等舞蹈院校民间舞课教材的现状 | 第25-27页 |
| (一) 高等舞蹈院校教学的现状 | 第25-26页 |
| (二) 高等舞蹈院校民间舞课教材的现状 | 第26-27页 |
| 二、不同专业方向民间舞课教材的现状 | 第27-30页 |
| (一) 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 第27页 |
| (二) 不同专业方向的民间舞课程的设定 | 第27-28页 |
| (三) 不同专业方向民间舞课教材的设定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本科表演专业民间舞课教材的价值评判 | 第30-58页 |
| 第一节 本科表演专业民间舞课教材的现状调查报告 | 第30-47页 |
| 一、抽样问卷调查 | 第31-39页 |
| (一) 调查范围和对象 | 第31页 |
| (二)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1-32页 |
| (三) 调查内容 | 第32-33页 |
| (四) 调查数据与调查结果 | 第33-39页 |
| 二、访谈调查 | 第39-46页 |
| (一) 访谈对象 | 第39页 |
| (二) 访谈记录摘要 | 第39-46页 |
| 三、思考与启发 | 第46-47页 |
| 第二节 目前表演专业民间舞课教材具有的训练价值 | 第47-50页 |
| 一、基础训练扎实准确 | 第47-48页 |
| 二、风格训练丰富多样 | 第48-49页 |
| 三、综合训练巩固完善 | 第49-50页 |
| 第三节 目前表演专业民间舞课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50-58页 |
| 一、目前表演专业民间舞课教材存在的显性问题 | 第50-54页 |
| (一) 表演专业训练特点不突出 | 第50-51页 |
| (二) 综合情感表现能力培养不足 | 第51-52页 |
| (三) 表演性教材缺乏创造性的提炼 | 第52-54页 |
| 二、目前表演专业民间舞课教材存在的隐性问题 | 第54-58页 |
| (一) 培养理念实用化缺失 | 第54-55页 |
| (二) 教材建设应用性不足 | 第55-56页 |
| (三) 培养目标能力化欠缺 | 第56-58页 |
| 第三章 本科民间舞课教材理论的建构 | 第58-81页 |
| 第一节 民间舞教材的基础理论 | 第58-66页 |
| 一、民间舞课教材的分类及属性 | 第58-62页 |
| (一) 民间舞课教材的分类 | 第58-59页 |
| (二) 民间舞课教材的属性 | 第59-62页 |
| 二、民间舞课教材的结构 | 第62-66页 |
| (一) 民间舞课教材的总体结构 | 第62-64页 |
| (二) 民间舞课教材的构成因素 | 第64-66页 |
| 第二节 民间舞课教材的编写原则 | 第66-81页 |
| 一、民间舞课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第67-70页 |
| (一) 代表性 | 第67-68页 |
| (二) 训练性 | 第68-69页 |
| (三) 系统性 | 第69页 |
| (四) 多样性 | 第69-70页 |
| 二、民间舞课教材提炼、整理的方法 | 第70-74页 |
| (一) 马跃组合提炼法 | 第70-72页 |
| (二) 许淑英元素提炼法 | 第72页 |
| (三) 马力学龙族动律提炼法 | 第72-73页 |
| (四) 其他教材提炼的方法与发展趋势 | 第73-74页 |
| 三、民间舞课教材中组合的编创方法 | 第74-81页 |
| (一) 民间舞组合的种类 | 第75-78页 |
| (二) 民间舞组合的编创方法 | 第78-81页 |
| 第四章 本科表演专业民间舞课教材建设的设想 | 第81-103页 |
| 第一节 提炼典型人物个性化教材的设想 | 第82-90页 |
| 一、典型人物个性化表现的训练价值 | 第82-85页 |
| (一) 提高学生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能力 | 第83-84页 |
| (二) 提升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水平 | 第84页 |
| (三) 增强学生对于民间舞蹈艺术的理解 | 第84-85页 |
| 二、典型人物个性化教材的提炼 | 第85-90页 |
| (一) 根据性别特征提炼 | 第85-87页 |
| (二) 根据年龄特征提炼 | 第87-90页 |
| 第二节 提炼人物内心情感表现教材的设想 | 第90-99页 |
| 一、人物内心情感表现的训练价值 | 第90-93页 |
| (一) 提高学生内心情感表现的能力 | 第91-92页 |
| (二) 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能力 | 第92-93页 |
| (三) 提高学生对民族情感的驾驭能力 | 第93页 |
| 二、人物内心情感表现教材的提炼 | 第93-99页 |
| (一) 提炼体现“快乐”情感的教材 | 第94-95页 |
| (二) 提炼体现“愤怒”情感的教材 | 第95-97页 |
| (三) 提炼体现“悲哀”情感的教材 | 第97-98页 |
| (四) 提炼体现“恐惧”情感的教材 | 第98-99页 |
| 第三节 对于民间舞课表演性教材具体教学实施的设想 | 第99-103页 |
| 一、针对教材具体实施的设想 | 第99-101页 |
| 二、针对教学方式的设想 | 第101-103页 |
| 结语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 后记 | 第108-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