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广播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 第15-16页 |
1.2.2 电离层VTEC的建模 | 第16-17页 |
1.2.3 电离层信息的预报 | 第17-18页 |
1.3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1 选题的意义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GNSS电离层延迟改正的基本原理 | 第20-31页 |
2.1 电离层对无线电信号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 电离层延迟改正 | 第21-26页 |
2.2.1 经验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 第22-23页 |
2.2.2 双频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 第23-25页 |
2.2.3 实测数据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 第25-26页 |
2.3 电离层穿刺点 | 第26-28页 |
2.4 电离层模型中的常用坐标系 | 第28-29页 |
2.5 硬件延迟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广播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算法 | 第31-46页 |
3.1 GPS全球广播电离层模型 | 第31-33页 |
3.2 北斗区域广播电离层模型 | 第33-37页 |
3.2.1 BDS K8模型 | 第33-35页 |
3.2.2 BDS K14模型 | 第35-37页 |
3.3 新一代北斗全球广播电离层模型 | 第37-42页 |
3.4 Galileo全球广播电离层模型 | 第42-45页 |
3.4.1 有效电离因子Az | 第42-43页 |
3.4.2 NeQuick G模型的使用 | 第43-44页 |
3.4.3 NeQuick G模型与NeQuick模型的差异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实测数据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算法 | 第46-53页 |
4.1 多项式函数模型 | 第46页 |
4.2 球谐函数模型 | 第46-47页 |
4.3 广义三角级数函数模型 | 第47-48页 |
4.4 全球电离层图(GIM) | 第48-51页 |
4.4.1 不同机构的GIM | 第48-50页 |
4.4.2 GIM的用户使用方法 | 第50-51页 |
4.5 格网模型 | 第51-52页 |
4.6 球冠谐函数模型(SCHM) | 第5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GNSS电离层的建模与中长期预报 | 第53-74页 |
5.1 多GNSS的电离层建模 | 第53-64页 |
5.1.1 建模的基本流程 | 第53-56页 |
5.1.2 多GNSS的全球分段球谐函数建模算例 | 第56-64页 |
5.2 基于ARMA的电离层建模与预报 | 第64-72页 |
5.2.1 ARMA的建模与预报原理 | 第64-66页 |
5.2.2 ARMA建模与预报算例 | 第66-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6章 不同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精度评估 | 第74-98页 |
6.1 提取电离层信息 | 第74-78页 |
6.1.1 粗差与周跳的探测 | 第75-77页 |
6.1.2 载波相位平滑伪距 | 第77-78页 |
6.1.3 精确提取 | 第78页 |
6.2 GNSS广播电离层模型的精度评估与分析 | 第78-85页 |
6.2.1 中国区域的模型精度 | 第79-81页 |
6.2.2 全球范围的模型精度 | 第81-82页 |
6.2.3 北半球的模型精度 | 第82-85页 |
6.2.4 南半球的模型精度 | 第85页 |
6.3 各机构电离层图的精度评估 | 第85-95页 |
6.3.1 VTEC精度统计分析 | 第86-90页 |
6.3.2 卫星DCB精度统计分析 | 第90-9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2页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98-101页 |
7.2 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附录 | 第107-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