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3页 |
1.1.1 农药剂型与制剂 | 第19-20页 |
1.1.2 农药分散体系 | 第20-21页 |
1.1.3 中国农药使用现状及脂溶性农药优势 | 第21-22页 |
1.1.4 中国施药技术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1.1.5 农药在线混合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2 国内外农药在线混合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2.1 国外农药在线混合研究 | 第24-25页 |
1.2.2 国内农药在线混合研究 | 第25-27页 |
1.3 农药在线混合均匀性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4 旋动射流混药探索研究 | 第28-2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0页 |
1.7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第二章 旋动射流混药器结构设计及正交试验设计 | 第34-58页 |
2.1 旋动射流理论分析 | 第34-37页 |
2.1.1 旋度 | 第34-35页 |
2.1.2 卷吸能力 | 第35页 |
2.1.3 旋动射流运动方程 | 第35-37页 |
2.2 旋动射流混药器结构设计 | 第37-43页 |
2.2.1 继旋器 | 第38-40页 |
2.2.2 扩散管 | 第40-41页 |
2.2.3 分流器 | 第41-42页 |
2.2.4 收缩管 | 第42-43页 |
2.3 影响旋动射流混药器混合均匀性的结构因素分析 | 第43-47页 |
2.3.1 分流器位置对混合均匀性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2.3.2 收缩管螺距对混合均匀性影响因素 | 第45-47页 |
2.4 影响旋动射流混药器有效长度的因素分析 | 第47-52页 |
2.4.1 收缩角对旋动射流混药器有效长度的影响因素 | 第47-50页 |
2.4.2 扩散角对旋动射流混药器有效长度的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2.4.3 混合管长度对旋动射流混药器有效长度的影响因素 | 第52页 |
2.5 旋动射流混药器正交试验设计 | 第52-55页 |
2.5.1 正交试验设计思路 | 第52-53页 |
2.5.2 多因素方差分析数学模型 | 第53页 |
2.5.3 旋动射流混药器结构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第53-54页 |
2.5.4 旋动射流混药器有效长度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第54-5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2.7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旋动射流混药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 第58-82页 |
3.1 混药器几何模型 | 第58-59页 |
3.1.1 几何模型 | 第58-59页 |
3.1.2 分析模型 | 第59页 |
3.2 混药器网格划分 | 第59-61页 |
3.2.1 四面体网格 | 第59-60页 |
3.2.2 多面体网格 | 第60-61页 |
3.3 旋动射流混药器物理模型 | 第61-63页 |
3.3.1 标准κ-ε模型 | 第61-62页 |
3.3.2 可实现(Realizable)κ-ε 模型 | 第62页 |
3.3.3 可实现κ-ε与标准κ-ε模型主要区别 | 第62-63页 |
3.4 旋动射流混药器边界条件及均匀性评判指标 | 第63页 |
3.5 旋动射流混药器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71页 |
3.5.1 模型收敛验证 | 第63-64页 |
3.5.2 混药器后处理 | 第64-68页 |
3.5.3 药液容积分数分布及均匀性指数 | 第68-71页 |
3.6 基于仿真结果的混药器结构对混合效果影响分析 | 第71-75页 |
3.6.1 收缩管螺距(因素A)对混合效果影响 | 第71-73页 |
3.6.2 分流器位置(因素B)对混合效果影响 | 第73-75页 |
3.7 基于仿真结果的混药器结构参数对混合效果影响的综合分析 | 第75-79页 |
3.7.1 试验数据确定 | 第75-76页 |
3.7.2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3.7.3 各因素单独分析比较 | 第77-7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9页 |
3.9 本章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第四章 旋动射流混药器混合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 第82-97页 |
4.1 试验系统原理 | 第82页 |
4.2 试验系统硬件 | 第82-85页 |
4.2.1 供水系统和供药系统 | 第82-84页 |
4.2.2 紫光灯 | 第84页 |
4.2.3 数据采集 | 第84-85页 |
4.2.4 农药流量调节 | 第85页 |
4.3 试验材料 | 第85-88页 |
4.3.1 农药 | 第85-86页 |
4.3.2 荧光剂 | 第86-87页 |
4.3.3 3D打印材料 | 第87-88页 |
4.4 试验系统软件 | 第88页 |
4.4.1 采集存储软件 | 第88页 |
4.4.2 图像处理软件 | 第88页 |
4.5 混合图像处理原理 | 第88-91页 |
4.5.1 混药器混合比η_m | 第88-89页 |
4.5.2 均方根误差RMSE | 第89-91页 |
4.6 脂溶性农药混合均匀性标定 | 第91-94页 |
4.6.1 菜籽油混合均匀性标定 | 第91-92页 |
4.6.2 硅油混合均匀性标定 | 第92-9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4页 |
4.8 本章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第五章 旋动射流混药器混合均匀性试验验证 | 第97-116页 |
5.1 试验用混药器结构 | 第97-98页 |
5.1.1 混药器结构设计 | 第97-98页 |
5.1.2 混合试验台 | 第98页 |
5.2 脂溶性农药(菜籽油)混合均匀性分析 | 第98-105页 |
5.2.1 继旋器出口图像采集 | 第98-100页 |
5.2.2 混药器混合比η_m分析 | 第100-101页 |
5.2.3 均方根误差RMSE分析 | 第101-105页 |
5.2.4 脂溶性农药(菜籽油)混合结果分析 | 第105页 |
5.3 脂溶性农药(硅油)混合均匀性分析 | 第105-115页 |
5.3.1 药(硅油)水混合过程图像采集 | 第105-108页 |
5.3.2 混药器混合结果图像采集 | 第108-110页 |
5.3.3 混药器混合比η_m分析 | 第110-111页 |
5.3.4 均方根误差RMSE分析 | 第111-115页 |
5.3.5 脂溶性农药(硅油)混合结果分析 | 第11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5页 |
5.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旋动射流混药器混合均匀性单因素影响分析 | 第116-141页 |
6.1 试验用混药器结构 | 第116-117页 |
6.2 无继旋器旋动射流混药器混合均匀性分析 | 第117-123页 |
6.2.1 脂溶性农药(菜籽油)混合均匀性分析 | 第117-120页 |
6.2.2 脂溶性农药(硅油)混合均匀性分析 | 第120-122页 |
6.2.3 无继旋器旋动射流混药器混合均匀性结果分析 | 第122-123页 |
6.3 脂溶性农药流量变化对混合均匀性影响 | 第123-129页 |
6.3.1 电机转速与流量值标定 | 第123页 |
6.3.2 混药器结构 | 第123-124页 |
6.3.3 混药器光管处图像采集 | 第124-128页 |
6.3.4 混合均匀性分析 | 第128-129页 |
6.4 旋动射流混药器单因素对混合均匀性影响 | 第129-138页 |
6.4.1 扩散管扩散角对混合均匀性影响 | 第129-132页 |
6.4.2 分流器切向进流对混合均匀性影响 | 第132-134页 |
6.4.3 收缩管收缩角对混合均匀性影响 | 第134-136页 |
6.4.4 混合管长度对混合均匀性影响 | 第136-138页 |
6.5 混合均匀性影响分析 | 第138-13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6.7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旋动射流混药器混合均匀性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141-161页 |
7.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141-145页 |
7.1.1 试验装置 | 第141页 |
7.1.2 试验方法 | 第141-142页 |
7.1.3 试验用混药器结构 | 第142-145页 |
7.2 混药器混合图像采集及处理 | 第145-153页 |
7.2.1 混合效果采集原图 | 第145-147页 |
7.2.2 混合图像均方根误差分析 | 第147-150页 |
7.2.3 混合图像灰度值分布图 | 第150-153页 |
7.3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 第153-160页 |
7.3.1 试验数据 | 第153页 |
7.3.2 数据处理结果 | 第153-156页 |
7.3.3 各因素单独分析比较 | 第156-16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4页 |
8.1 主要工作和创新性结论 | 第161-163页 |
8.1.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162页 |
8.1.2 创新性结论 | 第162-163页 |
8.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63-164页 |
符号表 | 第164-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