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环境污染防治方法与设备论文

新型BiOCl光催化剂的可控合成及性能强化研究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6页
    1.1 前言第18-19页
    1.2 BiOCl 光催化剂简介第19-20页
    1.3 拓展催化剂可见光响应及提高光催化活性的策略分析第20-32页
        1.3.1 表面络合第20-22页
        1.3.2 染料/共轭聚合物敏化第22-25页
        1.3.3 金属修饰第25-27页
        1.3.4 半导体异质结第27-29页
        1.3.5 晶面/形貌控制第29-32页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32-36页
        1.4.1 选题依据第32-33页
        1.4.2 研究内容第33-36页
第二章 BiOCl 光催化剂的醇-水液相低温合成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研究第36-52页
    2.1 前言第36-37页
    2.2 实验部分第37-39页
        2.2.1 实验设备第37页
        2.2.2 实验试剂第37-38页
        2.2.3 BiOCl 光催化剂的制备第38页
        2.2.4 BiOCl 光催化剂的表征第38页
        2.2.5 光催化实验第38-3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9-50页
        2.3.1 物相、结构及形貌分析第39-40页
        2.3.2 成分分析第40-41页
        2.3.3 光吸收性能第41-43页
        2.3.4 光催化性能评价及可见光活性强化分析第43-50页
            2.3.4.1 间苯二酚为目标降解物第43-46页
                2.3.4.1.1 BiOCl 用量的影响第43页
                2.3.4.1.2 间苯二酚初始浓度、溶液 pH 值和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3-45页
                2.3.4.1.3 反应机理浅析第45-46页
            2.3.4.2 甲基橙和双酚 A 为目标降解物第46-48页
            2.3.4.3 BiOCl 可见光活性强化分析第48-50页
    2.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BiOCl 光催化剂的 KI/H_2O_2辅助制备及其性能调控第52-62页
    3.1 前言第52页
    3.2 实验部分第52-54页
        3.2.1 实验试剂第52-53页
        3.2.2 实验设备第53页
        3.2.3 BiOCl 光催化剂的合成第53页
        3.2.4 BiOCl 催化剂的表征第53-54页
        3.2.5 光催化活性测定第54页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4-61页
        3.3.1 物相及结构分析第54-55页
        3.3.2 形貌分析第55页
        3.3.3 组成及表面态分析第55-56页
        3.3.4 光吸收性能分析第56-57页
        3.3.5 形成机制分析第57页
        3.3.6 可见光催化降解苯酚的研究第57-58页
        3.3.7 苯酚降解机理分析第58-60页
        3.3.8 BiOCl 光催化剂的稳定性第60-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一步氧化还原法制备碘掺杂 BiOCl 催化剂第62-74页
    4.1 引言第62-63页
    4.2 实验部分第63-64页
        4.2.1 实验试剂第63页
        4.2.2 实验设备第63页
        4.2.3 催化剂的制备第63页
        4.2.4 I-BiOCl 样品的表征第63-64页
        4.2.5 光催化活性测定第6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4-72页
        4.3.1 I-BiOCl 样品的表征第64-67页
            4.3.1.1 XRD 表征第64-65页
            4.3.1.2 SEM 表征第65-66页
            4.3.1.3 TEM 和 HRTEM 表征第66页
            4.3.1.4 DRS 表征第66-67页
            4.3.1.5 XPS 表征第67页
        4.3.2 I-BiOCl 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价第67-72页
            4.3.2.1 I-BiOCl 可见光催化降解双酚 A第67-70页
            4.3.2.2 I-BiOCl 可见光催化降解苯酚第70-71页
            4.3.2.3 I-BiOCl 可见光催化降解其他有机物第71-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BiOCl_xBr_(1-x)复合光催化剂的构筑及其对 RhB 光催化降解性能的研究第74-96页
    5.1 前言第74-75页
    5.2 实验部分第75-76页
        5.2.1 实验试剂第75页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75页
        5.2.3 BiOCl_xBr_(1-x)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第75-76页
        5.2.4 BiOCl_xBr_(1-x)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第76页
        5.2.5 复合催化剂光催化活性评价第7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6-94页
        5.3.1 复合 BiOCl_xBr_(1-x)光催化剂的结构表征第76-83页
            5.3.1.1 XRD第76-78页
            5.3.1.2 SEM第78-79页
            5.3.1.3 TEM 和 HRTEM第79页
            5.3.1.4 DRS第79-83页
        5.3.2 复合 BiOCl_xBr_(1-x)光催化活性研究第83-94页
            5.3.2.1 乙二醇为溶剂制备的 BiOCl_xBr_(1-x)的光催化活性研究第83-89页
                5.3.2.1.1 模拟太阳光催化活性第83-85页
                5.3.2.1.2 可见光催化活性第85-89页
            5.3.2.2 无水乙醇为溶剂制备的 BiOCl_xBr_(1-x)的光催化活性研究第89-94页
                5.3.2.2.1 模拟太阳光催化活性第89-91页
                5.3.2.2.2 可见光催化活性第91-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六章 RhB 的敏化效应在提高 BiOCl 可见光光催化降解双酚 A 中的作用第96-110页
    6.1 前言第96-97页
    6.2 实验部分第97-98页
        6.2.1 实验试剂第97-98页
        6.2.2 实验设备第98页
        6.2.3 催化剂的制备第98页
        6.2.4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98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8-105页
        6.3.1 可见光催化降解 BPA第98-102页
        6.3.2 不同参数对 BPA 降解速率的影响第102-105页
            6.3.2.1 BiOCl 催化剂使用量的影响第102-103页
            6.3.2.2 RhB 使用量的影响第103-104页
            6.3.2.3 BPA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第104页
            6.3.2.4 溶液 pH 值的影响第104-105页
    6.4 光催化降解机理分析第105-107页
    6.5 BiOCl 催化剂的稳定性第107-108页
    6.6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七章 表面络合物——BiOCl 非敏化可见光催化降解邻苯二酚的研究第110-122页
    7.1 前言第110-111页
    7.2 实验部分第111-112页
        7.2.1 实验试剂第111页
        7.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111页
        7.2.3 BiOCl 光催化剂的制备第111-112页
        7.2.4 BiOCl 光催化剂的表征第112页
        7.2.5 BiOCl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112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12-120页
        7.3.1 XRD第112-113页
        7.3.2 SEM 及 TEM第113-114页
        7.3.3 DRS第114-115页
        7.3.4 BET第115页
        7.3.5 FTIR第115-116页
        7.3.6 XPS第116-118页
        7.3.7 BiOCl 合成机理第118页
        7.3.8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118-120页
    7.4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八章 全文总结第122-124页
    8.1 形貌调控第122页
    8.2 能带结构调控第122-123页
    8.3 表面调控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成果目录第146-148页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结合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实践
下一篇:液压支架智能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