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新农村建设研究--以安徽霍邱美好乡村建设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引言第8-11页
    1.1 选题依据第8页
    1.2 选题意义第8-9页
        1.2.1 理论意义第8-9页
        1.2.2 现实意义第9页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第9-10页
        1.3.1 研究思路第9页
        1.3.2 研究方法第9-10页
    1.4 创新之处第10-11页
        1.4.1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第10页
        1.4.2 可能存在的不足第10-11页
2 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第11-15页
    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第11-12页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与内涵第12-15页
        2.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第12-13页
        2.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第13页
        2.2.3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安徽新农村建设第13-15页
3 新农村建设与美好乡村建设的关系第15-20页
    3.1 美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新阶段第15页
    3.2 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第15-17页
        3.2.1 美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第15-16页
        3.2.2 美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第16页
        3.2.3 美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好安徽”的重要任务第16页
        3.2.4 美好乡村建设是造福农民最大的民生工程第16-17页
    3.3 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第17-20页
        3.3.1“以人为本”实现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第17-18页
        3.3.2 规划引领实现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第18页
        3.3.3 生态优先实现城市文明与乡村特色相结合第18-19页
        3.3.4 坚持因地制宜,实现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第19-20页
4 安徽省霍邱县美好乡村建设现状分析第20-31页
    4.1 安徽霍邱县概况第20-21页
    4.2 霍邱县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具体措施第21-25页
        4.2.1 总体目标和任务第21-22页
        4.2.2 村庄建设第22页
        4.2.3 土地整治第22-23页
        4.2.4 产业富民第23页
        4.2.5 环境整治第23-24页
        4.2.6 农民素质第24页
        4.2.7 管理服务第24-25页
    4.3 强化美好乡村建设保障机制第25-26页
        4.3.1 投入机制保障第25页
        4.3.2 土地政策保障第25页
        4.3.3 基层组织保障第25-26页
        4.3.4 考核激励保障第26页
    4.4 霍邱美好乡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第26-28页
        4.4.1 惠农政策深入落实,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第26页
        4.4.2 基础设施投入空前,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第26-27页
        4.4.3 科教投入力度加大,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第27页
        4.4.4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第27-28页
    4.5 霍邱美好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第28-31页
        4.5.1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第28页
        4.5.2 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第28-29页
        4.5.3 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第29页
        4.5.4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第29-30页
        4.5.5 农村生活环境问题突出第30页
        4.5.6 统筹规划不合理第30-31页
5 对加快霍邱县美好乡村建设的对策思考第31-35页
    5.1 加快转变思想观念第31-32页
    5.2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第32-33页
        5.2.1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第32页
        5.2.2 发展特色经济多维度促进农民增收第32-33页
    5.3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第33页
    5.4 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美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第33-35页
        5.4.1 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第33-34页
        5.4.2 顺应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健全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第34-35页
结    语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致谢第38-39页
个人简介第39-4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下一篇:河川径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以漳泽水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