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1.3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关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 | 第11页 |
1.2.2 关于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关于景区和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4 关于景区和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空间与空间距离 | 第15页 |
2.1.2 景区与城市 | 第15-16页 |
2.1.3 共生与共生发展模式 | 第16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16-18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增长极理论 | 第17页 |
2.2.3 共生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景区-城市”空间关系的确定及评价 | 第18-32页 |
3.1 5A 级旅游景区与所在城市关系 | 第18-28页 |
3.1.1 我国 5A 级旅游景区现状 | 第18-19页 |
3.1.2 与 5A 级旅游景区相关的城市发展指标 | 第19-20页 |
3.1.3 5A 级旅游景区对所在城市的作用 | 第20-21页 |
3.1.4 5A 级旅游景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关系 | 第21-28页 |
3.2 5A 级旅游景区与所在城市空间关系的分类 | 第28-32页 |
3.2.1 分离独立模式 | 第28-29页 |
3.2.2 间隔呼应模式 | 第29页 |
3.2.3 相邻融合模式 | 第29-30页 |
3.2.4 相交共生模式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空间零距离的“景区-城市”模式 | 第32-40页 |
4.1 空间零距离的“景区-城市”模式的形成 | 第32页 |
4.2 空间零距离的“景区-城市”模式的发展 | 第32-33页 |
4.3 空间零距离的“景区-城市”模式的特点 | 第33-35页 |
4.3.1 景观地域性 | 第33页 |
4.3.2 资源利用性 | 第33-34页 |
4.3.3 功能双重性 | 第34页 |
4.3.4 环境美化性 | 第34页 |
4.3.5 决策导向性 | 第34页 |
4.3.6 文化核心性 | 第34-35页 |
4.3.7 形象标志性 | 第35页 |
4.4 空间零距离的“景区-城市”模式 SWOT 分析 | 第35-40页 |
4.4.1 优势分析 | 第35-36页 |
4.4.2 劣势分析 | 第36-37页 |
4.4.3 机遇分析 | 第37-38页 |
4.4.4 威胁分析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蓬莱阁-蓬莱市”共生发展模式 | 第40-52页 |
5.1 蓬莱市概况 | 第40-41页 |
5.1.1 自然环境 | 第40页 |
5.1.2 经济发展 | 第40页 |
5.1.3 历史文化 | 第40-41页 |
5.1.4 交通网络 | 第41页 |
5.2 蓬莱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41-42页 |
5.2.1 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41-42页 |
5.2.2 旅游业发展总体战略 | 第42页 |
5.2.3 旅游客源市场构成 | 第42页 |
5.3 蓬莱阁景区旅游开发现状 | 第42-45页 |
5.3.1 主要旅游资源 | 第42-43页 |
5.3.2 旅游接待量 | 第43-45页 |
5.3.3 管理模式 | 第45页 |
5.4 “蓬莱阁-蓬莱市”空间关系发展演变 | 第45-48页 |
5.4.1 古代蓬莱阁与蓬莱城空间关系 | 第45-46页 |
5.4.2 近现代蓬莱阁与蓬莱城空间关系 | 第46页 |
5.4.3 当代蓬莱阁与蓬莱城空间关系 | 第46-48页 |
5.5 “蓬莱阁-蓬莱市”模式共生发展特点 | 第48-51页 |
5.5.1 品牌形象的关联统一 | 第48页 |
5.5.2 城市旅游的辐射带动 | 第48-49页 |
5.5.3 产业结构的布局完善 | 第49页 |
5.5.4 社会文化的传承延续 | 第49页 |
5.5.5 园林景观的和谐交融 | 第49-50页 |
5.5.6 规划布局的一脉相承 | 第50页 |
5.5.7 管理服务的资源共享 | 第50-51页 |
5.6 “蓬莱阁-蓬莱市”模式共生发展特点的形成原因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基于空间零距离的“景区-城市”共生发展途径 | 第52-59页 |
6.1 景为城造,以景秀城 | 第52-54页 |
6.1.1 市场开放拉动产业经济 | 第52页 |
6.1.2 形象传播推广城市品牌 | 第52-53页 |
6.1.3 文化传承延续城市文脉 | 第53页 |
6.1.4 环境规范改善人居环境 | 第53页 |
6.1.5 景观自然促进生态保护 | 第53-54页 |
6.2 城为景存,以城护景 | 第54-56页 |
6.2.1 健全旅游服务设施 | 第54页 |
6.2.2 整合旅游景区资源 | 第54-55页 |
6.2.3 规划城市交通网络 | 第55页 |
6.2.4 完善综合保障机制 | 第55-56页 |
6.2.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56页 |
6.3 景城同生,城景共荣 | 第56-59页 |
6.3.1 理念的内在统一 | 第56-57页 |
6.3.2 产业的融合升级 | 第57页 |
6.3.3 风格的协调相通 | 第57-58页 |
6.3.4 资源的共用共享 | 第58页 |
6.3.5 空间的持续拓展 | 第58-59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9-6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