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中国当代80后青年艺术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 引言(绪论) | 第7-8页 |
|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中国80后艺术的影响 | 第8-12页 |
| 1.1 80后青年艺术的面貌与特征 | 第8页 |
| 1.2 存在于80后的潜意识文化脉络 | 第8-10页 |
| 1.3 现代性依然是80后艺术创作的精神背景 | 第10-12页 |
| 2 精神分析核学说心理论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 | 第12-25页 |
| 2.1 精神分析核核心理论与价值分析 | 第12-13页 |
| 2.2 潜意识本能理论依然是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 | 第13-15页 |
| 2.2.1 作为艺术表达源动力的“力比多” | 第13-14页 |
| 2.2.2 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家埃贡·席勒 | 第14-15页 |
| 2.2.3 80后青年艺术家陈飞 | 第15页 |
| 2.3 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来源 | 第15-17页 |
| 2.3.1 超现实主义 | 第15-16页 |
| 2.3.2 80后青年艺术家吴晗 | 第16-17页 |
| 2.4 个体无意识在作品中的表达 | 第17-20页 |
| 2.4.1 后印象派 | 第17-19页 |
| 2.4.2 艺术家陈可 | 第19-20页 |
| 2.5 集体无意识在作品中的表达 | 第20-25页 |
| 2.5.1 德国表现主义的集体无意识表达 | 第20-23页 |
| 2.5.2 集体无意识在80后青年艺术作品中体现 | 第23-25页 |
| 结论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 后记(含致谢) | 第27页 |